对冰天雪地的松花江畔这全然陌生的环境与未知的生活,内心被迷茫与不安填满。在这彷徨无依的时刻,他们最先建造的并非用以遮风挡雨的工厂或住宅,而是象征着信仰与希望的教堂。于他们而言,教堂是精神的栖息之所,是在异国漂泊中能够紧紧握住的心灵绳索,让他们在动荡中坚守住自己的信仰与文化根脉。自19世纪末起,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哈尔滨拔地而起。到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教堂数量竟多达54座,这些教堂涵盖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多种信仰。东正教教堂那标志性的洋葱头穹顶,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而庄重的光辉,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宗教故事;天主教教堂以其巍峨高大的尖塔和精美绝伦的雕塑,展现出独特的宗教艺术魅力,让人不禁心生敬畏;犹太教教堂则默默承载着犹太民族漫长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记忆,散发着别样的韵味。哈尔滨也因此被赋予了“教堂之城”的美誉,成为一座多元宗教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独特城市。
教堂的兴建与死亡如影随形。中东铁路的修建之路充满了血与泪,每一寸铁轨下都埋葬着无数的苦难与牺牲。严寒的冻土让施工难度倍增,工人们在刺骨的寒风中艰难作业,手脚被冻得麻木;可怕的瘟疫如恶魔般肆虐,无情地夺走许多人的生命;义和团运动的风起云涌,日俄战争的激烈冲突,让这片土地陷入了战火纷飞的动荡之中,无数俄国人在这场浩劫中客死异乡。就拿圣母守护教堂(位于今东大直街268号)来说,它最初建于1902年,是一座专门为纪念铁路建设中的死难者而修建的墓地教堂。教堂的墙壁上,工工整整地刻满了阵亡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教堂内还保存着一口1899年在莫斯科铸造的巨型铜钟,重达2600公斤,每当钟声响起,那雄浑厚重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悠悠岁月中回荡,轻轻安抚着那些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亡灵。另一座圣伊维尔教堂(坐落于霁虹街工厂胡同),则直接埋葬了白俄将军卡普佩尔的遗骸。这位将军在惨烈的“西伯利亚冰雪大行军”中,因极度严寒而冻伤截肢,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哈尔滨,最终却长眠于教堂墙下,他的命运就像无数流亡者的缩影,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托孤与救赎:教堂庇护下的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