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24 岭南自梳女(2/5)
定地将长发梳成发髻。

    最关键的“上头”环节,气氛凝重而肃穆。少女边梳边念:“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金兰,七梳无牵无挂。”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心底刻下的誓言,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与决绝。顺德容奇镇89岁的黄带娣阿婆回忆起1925年自己自梳时的场景,眼中泛起泪光:“女啊,这把梳子能避邪,以后夜路自己走了。”母亲含着泪将木梳换成银梳,那颤抖的双手和不舍的眼神,成为她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仪式结束后,自梳女要把换下的衣裳挂在村口示众三日。那一件件衣裳在风中飘动,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她们与过去的女儿身彻底决裂。若是有反悔者,会遭到宗族严厉的惩处,这种残酷的“规矩”,非但没有让少女们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们追求自由的决心。

    姑婆屋:没有新郎的洞房

    在东莞茶山镇,有一间特殊的“新娘房”,它静静地矗立在岁月之中,见证着自梳女们别样的生活。屋内没有喜庆的红绸喜字,取而代之的是四十多个灵位,这里便是当年远近闻名的“十八姑婆屋”。在它的鼎盛时期,住着三十多位自梳女。

    姑婆屋内,一切都井井有条。自梳女们用多年积攒下来的“姑婆钱”购置田产,让自己有了安稳的生活根基。屋内按照年龄长幼排位,最年长的“大家姐”掌管着财务钥匙,她就像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带领着姐妹们共同生活。

    每天寅时(凌晨3 - 5点),当整个世界还在沉睡,姑婆屋便响起了织机声。自梳女们熟练地将蚕丝纺成纱、绣成帕,她们的双手在丝线间飞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些带着她们体温的手工艺品,经过十三行漂洋过海,远销海外。换回的银元在屋梁上垒出厚厚的包浆,那是她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晚饭后,是她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姐妹们围坐在一起,轮流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当读到“化蝶”处,她们总要笑着骂上几句:“做蝴蝶哪有做姑婆自在!”那爽朗的笑声,在姑婆屋的每一个角落回荡,驱散了一天的疲惫。

    金兰契:超越血缘的守望

    在香山(今中山)地区,流行着一种“金兰契”,它将自梳女之间的姐妹情谊上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