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28 鲁迅踢鬼(2/4)
火”其实早有朴素的认知。七十岁的船公张阿大,常年在乌篷船上讨生活,此刻他正悠闲地蹲在乌篷船头,嘴里叼着长烟杆,用烟杆指着河岸,操着浓浓的乡音说道:“清明前后,去那腐草堆里,用竹竿搅一搅,就能瞧见蓝火苗,我们撑船的都叫它‘磷娘子’。”这种源自生活经验的细致观察,竟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磷火乃人兽血腐所化”的记载不谋而合,让人不禁感叹民间智慧的力量。

    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会稽山深处的村落里,流传着用雄黄驱散“磷娘子”的独特土法。83 岁的采药人陈婆婆,从樟木箱底小心翼翼地翻出一本残破的《山居备要》,泛黄的纸页上,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仍能清晰辨认出:“夜行遇鬼火,投以雄黄末即散。”这种富含砷化合物的矿物,正是现代化学中磷火自燃的有效阻燃剂,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

    月光如水,轻柔地漫过青石板街,在绍兴城隍庙的飞檐上静静地凝成一片银霜,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老辈人说这里埋着明朝万历年间的《越郡鬼录》,那泛黄的宣纸上详细记录着百种幽冥异象。其中“夜游磷”条目旁,赫然留着不知名读书人的朱批:“此非鬼物,乃地气蒸腾之变”。三百年后,当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徐家汇建立自然博物馆时,他绝不会想到,江南乡野的农人,早已用“地火”二字简洁而准确地道破了磷火生成的奥秘。

    在会稽山北麓的禹陵村,九旬老人赵金生颤颤巍巍地捧出一本族谱,这本族谱历经岁月的洗礼,边角处已被蠹虫啃噬得不成样子,但里面却藏着一段惊人的记载。乾隆四十二年秋夜,赵氏先祖目睹“青荧如星,聚散无常”的奇异火焰,竟突发奇想,取来新斫的毛竹筒收集气体。当竹筒靠近火把时,骤然爆燃的火焰映亮了半个宗祠,那明亮的火光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而这一发现,比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磷元素早了整整七十八年,彰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源自土地深处的神秘之火,始终在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中游走于阴阳两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将“野火夜行”列为凶兆,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却以科学家的冷静和严谨,详细记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