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的精盐。
“三嫂子,这盐抵三担新米”年轻人话音未落,九斤抖开的米袋已滚落几粒湿米。周怀安弯腰的瞬间,后颈暗红的烫伤疤像条蜈蚣钻进衣领。当夜三更,柴房里的乌铁秤砣咔嗒裂开,黄铜罗盘指着东南方的芦苇荡,那里堆着发霉的陈米与刻洋文的铁盒。
砖窑蓄水池映出北斗倒影时,九斤终于明白老族长说的“镜花水月”。秤砣浸入池水的刹那,青苔覆盖的砖石渗出金黄油亮的新粟。万历年的“朱衣贡米”在火光中泛着玛瑙红,而墙角的生锈捕兽夹上,半枚带血的孔雀蓝瓷片正幽幽发亮。
周怀安擦拭左轮手枪的手忽然顿住。账房拖着湿裤腿闯进来时,他正对着半枚铜钱出神——十年前南洋货轮底舱的恶臭里,刀疤汉子塞给他这枚染血的铜钱:“去杭州城,你后颈的疤就是周家嫡子的胎记。”
粮窖深处的煤气灯照亮两个洋商礼帽时,九斤攥紧了掌心的碎瓷片。那洋人怀表上晃动的铜钱,与周家少爷暗格里的半枚严丝合缝。发黑的军粮哗啦啦灌进麻袋,而石缝渗出的朱衣米浆,正缓缓漫过她脚边的毒菇
钱塘江的渡船在暴雨中颠簸如叶。九斤攥着浸透朱衣米浆的布袋,身后追兵的灯笼在雨幕中晕成血色光团。周怀安的声音混着雷声炸响:“把秤砣交出来!”他举着的左轮手枪却在闪电中映出半枚铜钱纹路。
“你可知这秤砣本是双生?”九斤突然扬起手,乌铁秤砣在惊雷中裂作两半。黄铜罗盘腾空而起,与周怀安怀表里弹出的另半片罗盘拼成浑圆。江面忽然升起七盏河灯,照出深藏江底的巨大青铜秤。
“洪武年间,刘伯温在此埋下镇水神秤。”九斤的声音清亮如当年初啼,“秤星为符,米粟为引,秤的这头是民生,那头是天道!”她将朱衣米洒向青铜秤盘,对岸山崖突然塌落,露出明代粮仓里灿若星辰的朱衣米海。
周怀安踉跄着跪倒在甲板上。怀表里的铜钱与九斤手中的半枚拼合刹那,他仿佛又看见南洋货轮上刀疤汉子的眼睛——那人的左眼瞳孔里,也映着同样的北斗七星纹。
三日后的月圆夜,九斤站在祠堂遗址前。老族长的乌木拐杖插在青铜秤中央,朱衣米浆正顺着秤杆渗入龟裂的土地。染病的村民围在神秤四周,看那些玛瑙红的米粒遇水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