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六年,云贵高原的火把节刚过,石林深处的撒尼山寨飘起了细雨。阿诗玛的阿妈摸着阵痛的肚子,在火塘边产下了一个哭声清亮的女婴。接生婆掀开襁褓时,婴儿右肩的胎记在火光中泛着奇异的红光,形如半弯新月。寨老用鹰爪杯盛了蜂蜜水,喃喃念道:“这是石月亮选中的孩子。”
撒尼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峰林如刀削斧劈,传说每一块石头里都住着祖先的魂灵。阿诗玛五岁那年,跟着阿爹去采药,在岩洞里发现了一尊石像。石像的女子发髻高绾,腰间缠着五彩腰带,石缝里长出的野蕨正攀着她的脚踝。阿爹说这是阿诗玛的姑姑,百年前被山匪掳走,死后化为石头守护寨子。小阿诗玛摸着石像冰冷的手,突然听见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阿诗玛哟,莫要怕……”
阿诗玛记得那天阿爹采药时背着竹篓,篓里装着晒干的三七和重楼。她蹲在石像前,用手指描摹石像裙摆上的云朵纹,忽然有山风穿洞而过,带来远处溪流的叮咚声。“阿爹,姑姑的歌声像不像阿妈唱的《牧羊调》?”她仰起小脸问道。阿爹的手在药锄柄上握紧,指节泛白:“莫要乱讲,石像不会唱歌。”可当他们离开岩洞时,身后分明传来岩石摩擦的簌簌声,仿佛有人在轻轻跺脚。
十二岁的阿诗玛已经能绣出会飞的蝴蝶,她绣的《百鸟朝凤》被头人收去献给了知府大人。但她更喜欢跟着阿黑哥去放羊,在草甸上追逐云影。阿黑是寨子里最彪悍的猎手,能徒手掰断碗口粗的树干。他总说阿诗玛的歌声比百灵鸟还动听,可阿诗玛觉得阿黑吹的口弦才是天上的仙乐。
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阿诗玛去给阿黑送草药,在鹰嘴崖下撞见了正在训练家丁的热布巴拉。这个从四川搬来的汉人财主,总爱穿着团龙纹的锦缎马褂,腰间悬着镶宝石的弯刀。他的儿子阿支骑在马上,用马鞭抽打野狗取乐。阿诗玛躲在岩石后,听见热布巴拉对管家说:“撒尼人的土地,终究要姓热布巴拉。”
阿黑的口弦是用野山竹削的,他教阿诗玛吹《月光调》时,指尖在竹孔上灵活跳跃。“你看天上的星星,”他指着银河,“每一颗都是撒尼人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阿诗玛的绣绷上,蝴蝶的翅膀总沾着晨露,她偷偷把阿黑的口弦画进帕子角,被阿妈发现时,阿妈笑着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