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16《北京铸钟娘娘化魂镇钟楼 》(1/3)
    咱老北京人嘴里啊,总流传着些带着股子苍凉劲儿的传说。就说那德胜门里的钟楼吧,打明朝永乐年立起来到如今,都六百多年了。每到更夫敲梆子的时辰,那口九米多高的大铜钟“当——”地一声响,声儿能传出去十里地。老辈人都说,这钟声里藏着股子哀怨,像是有个小女子的哭声裹在铜音里,尤其是阴天下雨的时候,那声音听得人脊梁骨发紧。您要问这是咋回事,得从永乐爷迁都北京城那会儿说起。

    明成祖朱棣刚把金銮殿搬到北平的时候,这城里头百废待兴。紫禁城修得是雕梁画栋,可这钟鼓楼没个像样的钟,总觉着缺了点精气神。永乐爷下了圣旨,让掌管工部的姚广孝姚少师牵头,铸一口能镇住京城王气的大铜钟。按老礼儿说,这钟得用阴阳八卦的法子铸,钟体要刻满《金刚经》的经文,钟声要能盖住全城的喧嚣,让四方鬼神都听着规矩。

    领了这差事的,是宫里铸钟局的老匠人冯国安。冯师傅祖上三代都是铸钟的,打他爷爷那辈儿起,就在南京铸过洪武大钟,论手艺那是没得说。可接到这道圣旨,冯师傅的眉头就没展开过。为啥呢?这钟太大了,按照工部的图纸,钟体高九米,外径三米,光铜料就得用十万斤。更难的是,这钟要一次浇铸成型,里头不能有气泡,不能有沙眼,不然敲起来声儿就散,镇不住风水。

    头一回开炉铸钟,冯师傅带着二百多个徒弟在铸钟厂忙乎了仨月。那铸钟厂就在如今的铸钟胡同,当年可是围起了三丈高的围墙,里头支着九座大熔炉,烧的是山西运来的精炭。到了黄道吉日,冯师傅亲自点香祭炉,眼看着铜水化得像金水河一样透亮,这才让人往模子里浇。可等模子冷却了一拆开,钟体底下裂了道缝,跟人眉毛似的,虽说不深,可这钟就算废了。

    永乐爷听说头回铸钟失败,龙颜大怒,下旨限三个月内铸成,不然所有工匠都要问罪。冯师傅回到家,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盯着房梁直叹气。他有个闺女叫秀莲,刚满十六岁,生得是眉清目秀,从小跟着爹在铸钟厂打转,耳濡目染也懂些铸钟的门道。秀莲见爹愁成这样,心里也跟着难受,就悄悄跑到铸钟厂,蹲在废钟边上琢磨。

    她发现这钟裂的地方,正是模子拼接的接缝处。老辈人说,铸大件器物,最怕“金汤不润”,也就是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