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间,应天府城南有座青蚨镇,镇西头坐落着三间青瓦白墙的书斋,门楣上悬着块褪了色的匾额,写着“枕月庐”三个字。书斋主人姓柳名砚秋,年方弱冠,生得面如冠玉,鼻梁上架着副乌木框的眼镜,整日里捧着卷圣贤书,倒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人物。
这日正值中元,柳砚秋吃过晚饭,见天上一轮明月如银盘般挂着,便揣了卷《楚辞》,信步往镇外的竹林走去。时值七月半,民间有“鬼节”之说,镇上百姓早早就关了门户,路上冷冷清清,唯有蟋蟀在草丛里低吟。
行至竹林深处,忽听得一阵轻柔的琴声传来,如泣如诉,似有无限哀愁。柳砚秋心中诧异,这荒郊野岭的,怎会有人在此抚琴?他循声望去,只见竹林间有座破败的土地庙,庙前挂着两盏白纸灯笼,灯光在夜风中摇曳,宛如鬼火一般。
走近些,只见庙内坐着一位身着素白长裙的女子,正低头抚琴。那女子长发披肩,面容姣好,只是脸色略显苍白,眼尾处似有泪痕。柳砚秋一时看得入神,竟忘了出声。
“公子可是来听琴的?”女子忽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却很快化作温柔的笑意。
柳砚秋这才回过神来,忙作揖道:“在下柳砚秋,路过此处,被姑娘的琴声所吸引,冒昧打扰,还请见谅。”
女子起身还礼,轻声道:“小女子姓顾,名绣娘,原是这镇上的住户,因家中变故,流落至此。公子不嫌弃的话,不妨坐下听小女子弹上一曲。”
柳砚秋见她言辞有礼,举止端庄,心中顿生好感,便在石凳上坐下。绣娘指尖轻拨,琴声再次响起,这次曲调却与方才不同,时而如清泉流淌,时而如细雨润物,直听得柳砚秋如痴如醉。
一曲终了,绣娘轻轻叹了口气,道:“公子可知,这琴曲名唤《凤求凰》,乃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定情之曲。小女子虽为女儿身,却也羡慕他们的情深义重。”
柳砚秋点头道:“姑娘琴技高超,在下生平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动人的琴声。只是姑娘独自一人在此,夜深露重,多有不便,不知家中可还有亲人?”
绣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悲伤,低声道:“父母早逝,兄长又在战乱中失散,如今只剩小女子一人,寄居在这破庙之中。”说罢,竟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