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43《七修巷里话春秋》(3/6)

    生客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几分苦涩:“不瞒先生,我便是陈九皋的侄儿。这断簪是婶娘临终前交给我的,她说这辈子最后悔的,是没问清楚你父亲乳名里的‘阿雾’,究竟是晨雾的雾,还是水雾的雾。”他仰头灌了口茶,喉结滚动,“婶娘临终前还说,那年在破庙的暗格里,你父亲曾偷偷在她掌心写过一个‘等’字,可她直到头白,才明白那是让她等王巡抚来的‘等’。”

    茶馆里静悄悄的,只有风铃声叮咚作响。不知谁往茶博士的铜盆里丢了枚铜钱,清脆的声响里,周铁嘴忽然轻咳一声:“列位看官,这断簪虽断,却连着重泉之下的忠烈魂。咱们杭州人常说‘断桥不断’,这情分啊,比断桥的石还坚。”

    二、焚书案

    隆冬腊月,听风阁来了位不速之客。那女子头戴斗笠,面纱遮面,进门便往周铁嘴桌上放了卷火漆封印的文书。“先生可曾听过嘉靖初年,吴山脚下的焚书案?”声音像浸了霜,却带着股书卷气。

    周铁嘴见那火漆印上刻着“浙江提学司”,心中一凛。嘉靖三年,正是大礼议闹得沸反盈天的时候,各地提学司奉命查禁“异书”,杭州城里不知烧了多少家藏典籍。他展开文书,见里头夹着半片焦纸,上头残着两句诗:“欲辨已忘言,悠然见南山”——分明是陶靖节的句子,却被烧得只剩半阙。

    “列位看官,今儿个咱们说说这焚书背后的墨香魂——”周铁嘴的醒木重重拍下,“嘉靖二年的重阳,吴山脚下的“知不足斋”来了个书生。那书生姓柳,名文焕,头戴方巾,袖中藏着本《王文成公全书》,进门便对着掌柜的作揖:‘晚生听闻贵斋藏有宋刻《梦溪笔谈》,能否一观?’”

    掌柜的姓沈,名归愚,年近五旬,两鬓斑白,却是个痴书如命的主儿。他扫了眼柳文焕手中的《王文成公全书》,见封皮上盖着“南京吏部验讫”的朱砂印,心下稍宽,便引着人进了内室。暗格里的樟木箱打开时,满室墨香扑鼻,沈归愚小心翼翼捧出宋刻本《梦溪笔谈》,泛黄的纸页上,沈括的小楷清晰如昨。

    柳文焕刚要伸手,忽听得外头传来砸门声。“提学司的人!”沈归愚脸色大变,忙要收书,却见柳文焕突然将《王文成公全书》塞进他怀里:“老伯快从后巷走,我去应付!”说着整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