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49《迁都北京》(1/6)
    永乐四年的秋老虎还没过去,南京城朱雀巷的青石板上晒着白晃晃的日头。周木工蹲在门槛上磨刨刀,木屑混着槐树叶落在青布围裙上,听见巷口传来打更声时,后颈的汗珠子正顺着脊梁骨往腰里钻。

    “他爹,晌午煮了绿豆汤。”媳妇阿巧端着粗瓷碗出来,鬓角的碎发沾着水,围裙上还印着面盆边沿的蓝花纹。周木工抬头时,瞧见她手腕上那串桃核手链——还是成亲那年他在秦淮河畔捡的桃核,一个个磨得发亮,如今早被年月盘出了包浆。

    巷子深处突然传来马蹄声,铁蹄敲在石板上像砸锅似的。周木工手一抖,刨刀在松木方子上划出条歪斜的印子。打前头跑过来的小顺子边跑边喊:“周叔周叔!官府的人来巷口贴告示了!说是要修北京城的宫殿,招天下的能工巧匠呢!”

    阿巧手里的碗当啷一声磕在门框上,绿豆汤泼出来溅湿了鞋面。周木工盯着磨得发亮的刨刀,想起三年前跟着营造司去苏州采办木料,在码头上见过北上的漕船,船工们都说燕王在北京修城,宫里的金丝楠木都是从蜀地深山里砍的,一根木头得走半年水路。

    告示贴在巷口的老槐树上,朱红的边框印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周木工攥着刨刀挤到前排,见最上头写着“钦命迁都北京,着天下诸色人等共襄盛举”,底下列着招募的工匠名目:木作、瓦作、石作、漆作……末了还有句“应募者赐田三亩,免役三年”。

    “他爹,咱不去成不?”回家的路上阿巧扯着他的袖子,指尖冰凉,“那年你去苏州,船在江里遇着风浪,我抱着柱子哭了整宿。北京城离咱这儿几千里地,万一……”

    周木工没吭声,低头盯着地上自己的影子。十四岁进营造司当学徒,跟着师傅在应天府修了十年宫殿,如今手掌上的老茧比刨刃还硬。可迁都的圣旨是皇上亲下的,去年冬天就听说北京要做京城,满朝文武都在议迁都的事,哪由得平头百姓说不去?

    三日后的晌午,朱雀巷来了辆青布篷车。周木工蹲在门槛上给阿巧别桃核手链,七岁的虎娃抱着他的腿哭得鼻涕眼泪全沾在裤脚,怀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绿豆糕。阿巧往他包袱里塞了双新纳的布鞋,针脚密得能挡风,又把家里剩下的二十文钱缝在贴身的布袋里,手指在他胸口按了又按:“到了地头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