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49《迁都北京》(3/6)
,每颗上都刻着阿巧的指甲印——那是她当年蹲在门槛上一颗一颗磨出来的。

    入了冬,北京城的雪下得铺天盖地。工地上结了冰,木料冻得比铁还硬,刨刀下去只留道白印子。监工的百户拿着皮鞭来回走,说皇上要在永乐八年让紫禁城初具规模,误了工期便是杀头的罪。周木工的手冻得裂开血口子,夜里用布条缠着,第二日干活时血又渗出来,把刨刃都染红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那日,木作班得了半天假。周木工跟着几个弟兄去城里转悠,走到钟鼓楼附近时,看见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红山楂裹着晶亮的糖衣,在太阳底下泛着光。他摸出怀里的铜钱,想买两串寄给虎娃,可攥在手里的钱被体温焐热了,才想起这千里之外的京城,哪有法子把糖葫芦寄回南京?

    正愣神间,街角突然传来喧哗声。几个穿着锦衣卫飞鱼服的人押着个灰衣老者走过,老者头发胡子全白了,却腰板挺直,路过糖葫芦摊时,抬手碰了碰竹签上的糖渣,笑说:“当年在应天府,徐达大将军府的厨子做的糖葫芦,比这个还多裹层蜂蜜。”

    “那是刘伯温刘大人!”旁边有百姓小声议论,“皇上让他主持北京城的规划,听说紫禁城的布局暗合天象,九重宫阙对应北斗七星呢!”

    周木工望着老者的背影,想起师傅曾说过,北京城的营建是按“天人合一”的法子,紫禁城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连护城河都挖成“凸”字形,为的是藏风聚气。此刻见着传说中的刘伯温,竟像个寻常老汉,袖口还沾着木屑,倒比那锦衣卫亲切得多。

    转年开春,木料堆场来了批新货,是从江南运来的金砖。周木工跟着去码头卸货,见每块金砖都裹着黄绫,砖上刻着“苏州府督造”的字样。搬砖的弟兄们都说,这砖要在桐油里泡七七四十九天,敲起来声如金石,铺在宫殿里光可鉴人。

    “周大哥,你看这砖!”张师傅捧着块金砖,突然指着砖角处的刻字,“这儿刻着‘周阿巧’三个字!莫不是嫂子的名字?”

    周木工手一抖,金砖差点砸在脚上。凑近细看,果然在砖角的凹处刻着“周阿巧”三个字,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女人用指甲划的。他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收到的家信,阿巧在信里说,南京城也在征调妇女做女红,她被派去给宫里绣帷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