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10日,清华园的夜被丁香花的香气浸染。沈知意宿舍的台灯下,五位室友围坐在铺满报表的桌前,计算器的按键声与翻页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当最后一笔分红入账,李晓芸盯着存折上389万的数字,手指微微发颤:“这比我爸妈二十年工资都多”
“这只是开始。”沈知意将星宁工作室分店的季度财报推到中央,荧光屏上跳动的数字映亮每个人的脸庞。自春节那场书籍分享会后,分店业务呈几何级增长——与潘家园合作的古玩文创销售额突破百万,为通州家具厂设计的线上预售系统让库存周转率提升两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分店培养的二十余名学生骨干,已能独立承接中小型商业项目。
陈昊突然调出电脑里的三维模型:“我把胡同商铺的数据可视化了。看,护国寺小吃街改造后客流量增长300,其中年轻游客占比从12跃升至67。”他的鼠标划过虚拟地图,代表不同商业形态的光点如繁星闪烁,“这些数据证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确实能创造奇迹。”
周小燕轻轻抚摸着苗绣样品,眼中满是自豪。她主导的“锦绣中华”系列文创不仅在分店热销,还被纳入北京旅游局推荐礼品清单。“上周收到老家来信,”她声音有些哽咽,“合作社新招了五十个绣娘,孩子们终于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
窗外传来自行车铃铛的脆响,赵小满抱着一摞合同匆匆赶来。他负责的乡镇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初见成效,手中的订单涵盖河北、山东等地的二十余家工厂。“有个厂长说,我们设计的生产管理系统让次品率下降了40!”他将合同按地域分类,动作里透着专业经纪人的干练。
随着财富积累,关于未来的讨论愈发热烈。李晓芸翻开笔记本,上面列满创业构想:“我想做女性职业培训,用卡耐基的理论结合星宁的实战经验。”林悦则铺开设计图:“我要成立文化设计公司,专门挖掘地方非遗文化。”陈昊推了推眼镜,在草稿纸上画着电路图:“我研究了二叔寄来的资料,想尝试开发小型商业智能终端。”
沈知意静静听着,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旧电脑前画商业蓝图的自己。她取出珍藏的《星宁创业日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银杏书签:“大家还记得吗?我们第一次赚到100元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