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0日,蝉鸣撕开清华园的暑气,沈知意轻轻摩挲着硕士毕业证书上烫金的校名。25岁的她站在毕业典礼的礼堂外,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白色西装外套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陈昊正帮沈宁调试新研发的金融数据分析模型,苏睛则与沈舒讨论着文创项目的海外推广方案——这对相差六岁的姐妹,如今并肩走在清北的林荫道上,一个主攻计算机与金融交叉领域,一个专注数字艺术与商业融合。
“知意,杭城那边传来消息,”苏睛收起bp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钱塘江畔的新写字楼已经谈妥,就等我们回去挂牌!”她的家乡情结在星宁壮大的这些年愈发浓烈,此刻终于能带着积累的资源反哺故土。沈知意点点头,望向中关村的高楼群,想起六年前从宿舍起步的星宁,如今即将在杭城开启金融领域的新篇章。
三天后,一辆辆载满服务器与文件的货车驶出北京。沈知意的宝马车行驶在最前方,车载电台播放着《东方之珠》——这首歌从1997年香港回归起,便成了他们团队奋斗的背景音乐。后视镜里,沈宁的笔记本电脑屏幕蓝光闪烁,她正在编写加密算法;沈舒则抱着数位板,设计新公司的logo,草稿纸上,银杏叶与钱江潮的图案逐渐成型。
杭城的盛夏裹挟着江水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当车队抵达新落成的写字楼时,玻璃幕墙上“星宁金融科技”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沈知意推开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眼前是奔流不息的钱塘江,对岸的奥体中心正在建设,塔吊林立,仿佛预示着城市未来的蓬勃生机。
“姐,快看这个!”沈宁抱着一摞资料冲进来,21岁的她褪去了少女的青涩,举手投足间满是精英气质,“我们研发的智能投顾系统,能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结合《史记·货殖列传》的商业智慧,生成投资策略。”她调出模拟界面,“你看,范蠡的‘待乏原则’被转化成了量化模型。”
与此同时,沈舒在设计部忙得热火朝天。19岁的她将江南水墨画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为公司打造了独特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界面。“每笔交易都会生成一幅动态水墨,”她向团队展示,“用户购买的不仅是金融产品,更是一件数字艺术品。”
筹备期间,一个意外的访客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