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京城初秋的微风拂过梧桐叶,沙沙作响。沈知意站在刚售出的300平豪宅门前,望着门把手上还残留的手印,往事如潮水般涌来。这扇门承载着她太多的回忆——1992年,年仅18岁的她,怀揣着从奖学金和兼职攒下的积蓄,毅然买下了这套房子。那时的她或许不曾想到,这里会成为改变她命运的。
“知意,你又在怀念过去了?”苏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同学兼创业伙伴的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相册,扉页上是一群穿着校服的年轻人在房子前的合影。“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开公司会议,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大家就围坐在地板上,吃着泡面讨论未来。”苏睛翻开相册,照片里年轻的沈知意眼神坚定,身旁是同样充满干劲的同学们。
这套房子确实有着神奇的魔力。创业初期,沈知意和团队在这里熬过无数个通宵,困了就倒在简易的折叠床上,饿了就煮一碗挂面。有一次,一位前来洽谈合作的投资人不经意间摸了摸门框,原本犹豫不决的他,当晚就敲定了投资协议。从那以后,“摸门得福”的说法不胫而走。
更令人称奇的是,楼下的两套房子被改造成创业孵化园区后,入驻的初创企业仿佛都被赋予了幸运光环。一家开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小公司,在这里成立三个月就拿到了千万级融资;还有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里研发出的教育类app,短短半年用户量突破百万。渐渐地,这里成了创业者们心中的“圣地”。
“你知道吗?”沈知意轻抚着门框,对苏睛说,“昨天新业主来交接时,我特意叮嘱他保留这个传统。只要是创业者来访,都可以摸一摸这扇门。”苏睛笑着点头:“这哪是门啊,分明是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幸运符’。”
消息很快传遍了创业圈。当天下午,房子门前就排起了长队。年轻的创业者们怀揣着对成功的渴望,纷纷前来“沾沾喜气”。有人摸着门框喃喃自语:“希望我的项目能顺利拿到天使轮融资。”还有人拿出手机,对着门拍照发朋友圈:“打卡传说中的创业福门,下一个亿万富翁就是我!”
一位来自南方的90后创业者小陈,在摸过门后激动地说:“我做的是跨境电商项目,一直卡在供应链环节。听说这里有神奇的力量,我特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