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北方小城青阳县的火车站台挤满了返乡的人群。32岁的周磊拖着行李箱走出站台,智能手表自动连接上家乡的5g网络,推送来最新的县域经济数据——这个曾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
三个月前,周磊还是县陶瓷厂的普通技术员,在星宁商学院“ai设计与柔性生产”课程中,他掌握了3d建模与智能窑炉控制技术。此刻,他口袋里揣着与星宁集团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准备将祖传的陶瓷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小磊!”父亲骑着电动三轮车来接他,车上贴着“周氏智能陶瓷”的新招牌,“隔壁县的订单都打到家里来了!”
在南方的海岛渔村,林晓梅站在自家渔排上,对着手机直播展示智能渔业系统。“家人们看!这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水质和鱼群密度。”她兴奋地介绍,“这是我在星宁商学院学到的!”几个月前,她还在为滞销的渔货发愁,如今通过区块链溯源和电商营销课程,她的“智慧海鲜”品牌已远销海外,资产翻了整整六倍。智能手表弹出银行提醒:又一笔大额订单到账。
更震撼的改变发生在中西部的农业县。45岁的王建国带着从商学院带回的“ai种植方案”,将自家的百亩荒地改造成智能农场。无人机自动喷洒农药,土壤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连灌溉都是由ai系统精准控制。“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靠知识!”他在抖音上发布的农田管理视频获赞百万,带动全县500多户农民加入智慧农业合作社。
随着返乡创业者的成功,各地掀起了“学在星宁,赢在家乡”的热潮。县城的咖啡馆里,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讨论“元宇宙文旅开发”;乡镇的文化站中,老工匠们戴着ar眼镜学习智能雕刻技术;甚至连村口的小卖部都贴上了“支持智能支付”的标识。某县政务大厅的智能屏显示:自星宁学员返乡后,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00。
这些成功案例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在“星宁校友圈”的短视频平台上,一条条“逆袭”故事引发热议:有退伍军人用智能养殖技术打造现代化牧场,有全职妈妈通过社群营销让手工制品月销百万,还有退休教师将商学院的管理课程应用于老年活动中心,创造出新型养老模式。智能算法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