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日子。那些夜晚,篝火熊熊,牧民们围坐在一起,弹着吉他,唱着悠扬的民歌。多年的学习,让他掌握了许多民族乐曲的弹奏技巧。
“默子,你会弹不?” 孟祥久瓮声瓮气地问道,一双铜铃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陈默。陈默腼腆地笑了笑:“跟哈萨克牧民学过几年,会弹一些。” 说着,他接过吉他,手指轻轻拨弦,一首《黑走马》的旋律缓缓流出。明快的节奏、独特的韵律,瞬间抓住了舍友们的心。董庆书忍不住跟着节奏跺脚,温昭则闭上眼睛,沉浸在音乐之中。
一曲弹罢,孟祥久扯着嗓子喊道:“嘿!没想到你还真有两下子!再来一首,赶紧的!” 说着,他一巴掌拍在陈默背上,差点把陈默拍得趴倒在地。
随后,大家又让陈默弹了几首曲子,宿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大家决定一起去食堂吃走出宿舍,陈默看到校园里的同学们有的穿着喇叭裤,有的戴着蛤蟆镜,充满了时代气息。
食堂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是一座两层的建筑。走进食堂,屋顶的吊扇慢悠悠地转动着,送来一丝微风。食堂的墙壁上张贴着 “珍惜粮食” 的标语和几张明星海报。窗口前,面条和馒头整齐摆放,大米饭的窗口前冷冷清清,只有零星几个人排队。
孟祥久大步流星地冲到窗口,用拳头使劲儿敲着玻璃,吼道:“师傅!来碗面,多加点卤!” 打饭师傅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白了他一眼,嘟囔着:“就你嗓门大。”
董庆书快步走向窗口,看着那堆积如山的馒头和寥寥无几的炒菜,皱了皱眉:“咋天天都是这些,连个米饭都少见。” 打饭师傅一边给董庆书盛面,一边无奈地说:“孩子,这米价可不便宜,多数孩子家里不宽裕,馒头和面条顶饱又实惠。”
孟祥久端着面,找了个位置坐下,狼吞虎咽起来,面条吸得 “呼噜呼噜” 响,溅得桌上到处都是汤汁。“虽说比不上俺娘做的,但也能凑合填饱肚子。” 他含糊不清地说着,还不忘用袖子抹了一把嘴。
温昭端着一碗刀削面,点头附和:“是啊,咱上学又不是来享福的。” 陈默打了一份石家庄特色的缸炉烧饼,又要了一份豆腐脑。相较于舍友们简单的餐食,他这份算得上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