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俊仁发言后,谨慎派感到欣慰,认为俊仁的观点与他们一致,即当前的技术水平不足以驾驭这种技术,应该谨慎行事。进取派感到有些失望,但也被俊仁对未来的信心所感染,从而暂时放下争论,思考如何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一位科学家低声说:“也许他说得对,我们确实不应该急于求成。”另一位科学家则点头表示赞同:“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为了缓解科学家们的焦虑,俊仁可以进一步解释他的观点:“先生们,地们目前的硬件水平无法完全驾驭这种技术,即使有了了控制方法,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与其冒险,不如将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基础。你们应该相信你们的子孙后代将拥有比我们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阔的视野。”
俊仁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他习惯从自己的外星身份出发,将自己与人类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他确实不是人类,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人类产生误解,甚至将他视为“救世主”,从而陷入一种依赖和被动的思维模式。这种误解在科学家的争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不是还有他吗?”这种说法暗示了人类对俊仁的过度依赖,认为他作为外星人应该掌握所有问题的答案。然而,俊仁深知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人类总是抱着这种依赖心态,那么他们将永远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只能被困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中。
俊仁在说话时不可避免地将自己与人类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反映了他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语言习惯:他习惯用“你们”来指代人类,这种用词强化了他与人类之间的界限。这种语言习惯虽然有助于他保持自我认同,但也可能导致人类对他的误解,甚至将他视为“救世主”或“外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俊仁虽然努力理解人类,但他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人类社会。他知道自己是十维生物,拥有永生的能力,而人类的寿命短暂,这种本质差异让他在与人类交流时感到一种难以跨越的鸿沟。
俊仁对人类的观察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双重性:积极面:人类的短暂生命让他们充满热情,用火焰般的生命力去追求目标。这种热情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能够快速发展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