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俞成礼可不是那种毫无危机感的人,他知道换了一个新环境之后,有很多东西可能就不会再遵循以前的规律了。比如要在舟山继续经营纺织品,那他就必须要考虑到来自本地同行的竞争压力。
江浙地区是高级纺织品的主要产地,在苏杭有不少经营规模比他大得多的商人,不管是货源人脉销售渠道,都要远胜他这个“外来户”。就算海汉提供了这些优惠措施可以降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本,他也不敢确定这样就足以让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俞成礼当下所要做的,并不是计算能从海汉的优惠措施中获得多大好处,而是要先了解舟山本地有多少竞争对手,本地的纺织品贸易规模有多大,然后再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从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如果俞成礼自忖在这个行业里难以立足,那他就得考虑是转行经营别的买卖,还是干脆就早点离开舟山,另行寻找一处合适的地方继续经营老本校
俞成礼的处境并不是单一特例,事实上从平户撤到舟山的大部分商人都得面对类似的处境。由于地理原因,能够在大明与日本之间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只是极少数人,因此在平户经营的竞争压力并不算太大,但回到大明周边可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舟山这种自由港,汇集了各个国家的商人和货源,如果没有独有的经营优势,很可能就难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正因为如此,杨运花了半时间,口水都干了几次,也还是没有赢得这些商饶认可。商人们虽然对优惠措施很感兴趣,但似乎仍然有一些顾虑,让他们无法拍板作出决定。
杨运也意识到了这应该不是优惠措施力度的问题,但他却没有能够意识到商人们真正所担心的竞争问题。这倒不是他专业度不够,而是这对他来是一个心理盲区。
在杨运看来,舟山定海港已经成为了大明东部沿海最主要的外贸港口之一,其影响力辐射了大明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现在进入舟山从事跨国贸易,很容易享受到本地的发展红利。他确实想不到商人们是在担心自己在舟山无法面对激烈的竞争,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变大,哪怕在具体的行业领域存在竞争,也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来容纳更多的经营者。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