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社的土人大概以前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将野生的鹿进行圈养,在他们眼中鹿根本无法驯化,只是一种可以提供皮肉的猎物,而非可以用来圈养的家畜。而在海汉人来到之前,阿加社所拿出来交易的鹿皮,多数时候仅仅只能从海边居住的汉人渔民那里换到一些粗布、稻米、粗盐之类的东西,从未见过海汉人拿出来的这些好货。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突然发现自己手里的存货价值似乎不太高,难以从海汉人手中换回那些让他们心心念念的好东西。而安西所提出的建议,似乎的确是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一条途径。
安西倒也不是临时想起来这么一出,他出发来台湾之前,就已经向农业部负责家禽家畜方面工作的袁秋业取过经,以便能够用一些实施起来不算太困难的农林养殖项目,将台湾岛上的土著部落纳入到海汉的贸易体系当中来。当时袁秋业给他的建议中除了最为常用的经济作物种植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建议就是人工养鹿。
在明万历31年即1603年,陈第所著的《东番记》中就对台湾梅花鹿有相关记载。荷兰人来到台湾殖民之后,也开始向土著居民收购鹿皮。高雄港这个地区的汉人渔民从阿加社人手里换来鹿皮之后,也基本都是拿到大员港去跟荷兰人进行二次交易。但这样的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海汉对这类资源的需要,而且如果以比较优惠的条件大量收购鹿皮,只怕要不了一两年,岛上的野生鹿群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竭泽而渔这种事,有长远眼光的海汉人自然是不屑为之。零散的供应并不是海汉感兴趣的贸易操作方式,稳定而可控的供应源才是商务部门真正想达成的条件。而人工养鹿的技术难度不大,操作成本也很低,至于收益更是长期稳定。台湾梅花鹿一岁半就成熟可繁殖下一代,每年都可繁殖一次。公鹿可用于配种,或提供鹿肉、鹿皮、鹿鞭、鹿茸、鹿血等高价值商品,达到一定饲养规模之后,经济价值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可以逐步发展成地方特色产业,对今后通过贸易体系整合台湾岛上的土著居民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相对更熟悉梅花鹿习性的土著来说,建个养殖场养鹿甚至比种植经济作物更为简单,只要用栅栏圈出一块地就能实现最简程度的饲养,这可要比种地伺候庄稼容易多了。
“如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