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即便是原理相同,海汉所建造设计的炼铁炼钢炉子在科技先进程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水平,不论是生产效率还是产品品质都的确有比较大的优势。再加上海汉是按照现代工业的模式对冶炼车间进行管理和生产安排,因此整个冶炼体系的运作更接近于工业时代的状态,而非这个时代常见的作坊式运作模式。
“我们这里的冶炼炉所使用的焦炭,大部分都是来自黑土港,在那里开掘出来的煤炭经过制备之后,直接把成品焦炭运来这里投入使用。”乔志亚向范迪门说明道:“从钢铁产能来说,我们这里的冶炼车间已经超过大明福广两省的总和了。”
范迪门听到这个数字也不禁有些动容,他早年曾收集过大明的一些情报,这钢铁生产的相关信息自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大明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开采的铁矿多达二百三十二个州县,其中福建二十八处、广东二十三处、广西两处,这三地加起来就有铁矿五十三处之多。至于民营的冶炼业作坊更是比比皆是,如广东南海县的炼铁厂,在崇祯年间已经达到三千人的用工规模。根据嘉靖年间的统计数据,官营冶炼厂加上民间作坊,全国的生铁年产量已经破万吨,远远超过了同期欧洲国家的生产水平,而在这个数字之中,福广两省的产能就占了差不多一半。海汉以这昌化一处冶炼厂的产能,就能抵得上大明两个产铁大省之和,足见其生产效率之高了。
不过范迪门有所不知的是,海汉这冶炼基地的起步能如此之快,其实也还是依赖了大明各种官方和民间经营的冶炼机构所培养出的众多匠人。广东地区的民间铁冶业尤为发达,像韶州、惠州等地的铁矿,每年秋收之际,便有人纠集人马,百千成群越境而来,自行开矿建炉,煽铁取利。当然除了这种“野生”经营之外,更多的还是拿到官方牌照按时纳税的合法冶炼作坊和矿场。
如广东佛山的铸铁工场的规模就相当大,仅炒铁一项就有数千从业者,而其中又细分为司炉、铸工、钳工、锤工等等,已经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不过这些手工业者仍是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基本都是听命于行会安排,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自由雇佣劳动者。
海汉早年从广东大量引入战乱和灾荒造成的难民,其中便有不少从事这个行业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