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却是把问题想偏了,莫说占据穿越集团主体的工业党和军人,就算宁崎这种文史专业出身的读书人,也不会再把儒家学说视作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宁崎示意张英坐下,又另点了一人作答。那人起身应道:“学生杜伟,窃以为适才张兄所说虽有道理,但却不切实际。”
杜伟朗声道:“这课本中有云,海汉执政,以科学为根基,何为科学?即分科而学。过往我等所学的四书五经,不过只是其所分科目中小小一隅,要凭此治国平天下,或难堪大用。以学生拙见,熟读经史子集或许在大明能派上大用,但以海汉之状况,却顶多只够做个书吏。所以通过资格考试之后,还需前往三亚学府深造进修,才可进入海汉衙门当差。”
宁崎听他说得有几分道理,便继续问道:“那你认为四书五经在海汉治下是没什么用了?”
杜伟应道:“学生以为,研读古人典籍可明事理,知进退,虽未必能用其治国,但修身却是颇有用处。平心而论,先贤著作之中,还是有不少为人处世之哲理,能通过研读来吸纳其中精华之处,也是有益无害。”
宁崎听得微微点头,觉得这杜伟所说的话倒是还有一点见地。儋州文人虽然有不少陆续投靠了海汉,但多是冲着海汉所给出的优厚待遇,而并非领悟了海汉治下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多数文人仍是抱着儒家学说不放,指望着海汉上层有朝一日能回心转意启用他们所学的本事。真正能够意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并且有决心做出改变去适应新体制的人,在文化界的比例远不如那些斗大字不识一箩的普通百姓。
这其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普通百姓安身立命的本事并不在儒家学说上,他们靠着一双手就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即便是换了环境,只要肯干活就能继续生活下去。而这些文人若是离了这套理论,大概就只能在街头做一个卖字先生了。科举落榜的读书人虽然还有做师爷或者转行做买卖等出路,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人会因为缺乏维持生活的技能而贫困潦倒。因此文人往往会拒绝做出改变,宁愿捧着圣贤书等一个出头的机会,也不想去另外学一套本事。
宁崎做个手势示意杜伟坐下,然后开口说道:“各位对于以前所学和今后所用这中间的差距,或许现在还没有一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