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中仅次于三亚田独工业区,专事工业制造的工人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县。稍微夸张一点说,昌化县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准工业化社会了。
虽然坐落于昌化港旁边的县城并不繁华,不过这里已经开发建设了好几年时间,该由的设施机构也都很齐备,众人来到官办招待所之后,刘尚发现这里的居住条件倒也不比别处差,只是可能由于本地的特殊社会环境,用于接待住客的房间就没有那么多了,只有两人间和四人间可住。不过刘尚倒也不在意这些细节,与众人一起在招待所用过晚饭之后,便回到三楼的房间里歇下了。
但刘尚白天在船上睡了一天,到晚上却是没什么瞌睡了,同伴睡下之后他还是不能入眠,只觉得浑身湿热,干脆便起身到了露台上,打算吹吹海风再进屋睡觉。不过当他来到露台上,却意外发现远处有不少地方隐隐泛着红光,在夜色中显得十分明显。刘尚张望了一阵才回过神来,此地既然是以冶炼钢铁著称,那么必定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炉子,这些远处的红光,应该便是那些昼夜不熄的火炉了。
刘尚看着远处,心道以海汉营造铁路、蒸汽机所需的钢铁数目,此地的钢铁产量必定十分惊人,倒是不知如与号称“南国铁都”的广东佛山相比孰高孰低。
佛山两大支柱产业制陶和冶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开始已经向海外出口铁器,到了明代更是有将近七成的当地民众都在从事冶铁业,而佛山也由此成为了广东的商贸中心之一。
刘尚认为佛山从事冶铁业的人口有数万之众,而这昌化县大概不太可能有这么多的从业人口,或许还有一较高下的可能。但这样的认知也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海汉的冶炼方式要较大明现有的技术更为先进,生产规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他对昌化的冶炼业有所了解,大概就不会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了。
事实上居住在昌化并从事冶炼业的工人,差不多有一半左右都是来自于广东佛山,这自然也是民政部门的功绩之一。从1629年石碌项目开始启动,海汉便同步在佛山招募精通冶炼的匠人,并且随着石碌-昌化这套煤铁复合体系的逐渐成形,来自佛山的冶炼工匠移民也在逐年增加。海汉花大力气引入熟练工也不是白费的,这些匠人的到来的确为昌化的冶炼业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