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用昂贵来形容,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加价,那的确对买家的财力会是一种考验了。以大明目前捉襟见肘的军费开支,实在很难负担起大笔的军购费用了。
但不甘心的费策贤还是问了一下白克思,这所谓的协调费用该怎么计算。
“原本价格基础上加三成,充作协调费。”白克思也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
三成!费策贤立刻就被这个报价给劝退了,他不是不能接受海汉人的涨价,但一开口就是三成,这的确让他难以接受。实际上大明没有从海汉大量进口武器装备的原因很复杂,并不单纯是价钱谈不拢,或是政治立场不同的问题,一方面两国对于这项敏感的交易内容都很谨慎,各自都有许多不能轻易妥协的忌惮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海汉的武器产能仍然比较有限,除了自用和提供给几个主要盟友之外,真正能用于向大明出口的产能其实极其有限,也并不足以改变大明目前在国内外战事中所面临的被动局面。
站在海汉的立场上,对大明进行大规模军事援助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案,哪怕执委会口口声声将兄弟之邦挂在嘴边,但所有人都很清楚这只是外交辞令而已。对海汉来说,一个羸弱的大明当然更加易于影响和操控,所以截止目前,对大明的武器出口依然没有完全放开限制。
按照两国议定的辽东协议,海汉在未来两年内将向大明出售各型火炮两百门,火枪三千支,听起来似乎不少,但实际上这个数目甚至还比不了安南。自去年开始与暹罗国因边境划界问题发生摩擦之后,安南已经向海汉追加了超过三百门火炮和五千支火枪的订单,当然了,这么大的订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交货,所以也是要分为数批在两年内完成交付。
而不管是出口到大明还是安南的武器,在弹药和备件的供应上都十分依赖海汉。当然自产的火药也不是不能用,只是性能上要比海汉原产差了一截就是了。海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控制着军援对象的实际战斗力。
费策贤不知道这些国际军火贸易中的内幕,他只想为大明争取到购入这些大杀器的机会。而且他相信海汉让白克思带着自己来参观制造兵器的地方,应该也不只是看看而已,毕竟海汉人可是以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而著称于世。所以他主动向白克思提出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