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一方面是为建立军事同盟组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便是要借此来打开各国的市场大门。虽然各国也不乏有识之士,对海汉主导的贸易体系难以放心,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威逼利诱的双管齐下,陆陆续续开放了国门,允许商人们输入海汉产的各种商品。
与海汉开通贸易往来之后,的确会对该国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毕竟海汉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多多少少都会从该国采购一些当地物产。海汉甚至允许贸易对象以物易物,或是以低息乃至无息贷款的方式采购海汉商品。
从国家层面来看,跨国贸易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繁荣,国库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而这种收入水平的提升对于南海小国而言都是非常显著的变化。包括安南在内的各国都认为与海汉做买卖是双赢的举措,极少会有人去仔细琢磨海汉在贸易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谁才是其中获利最大的人。
毕竟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受限于眼光见识,官员们往往对跨国贸易中的门道十分陌生,而整个东亚能称得上经济专家的人,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了海汉国内。施耐德领头策划的那些商业运作方案,即便是交给这些国家的高官们研究,也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在贸易往来中基本上就只能被海汉稳吃。
而在此过程中来自海汉的资本和金融体系也在向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地进行渗透,只是这类悄无声息的操作几乎不会引起注意。就比如海汉近年来一直通过成大朋间接影响着巴达维亚地区的粮食市场行情,而东印度公司虽然已开始尝试重新夺回粮食市场控制权,但也还仅仅只是认为这是一种商业手段,却没有完全意识到成大朋的很多经营举措都是来自于他背后的靠山。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海汉的可怕之处主要还是来自于强大的武装,而类似经贸方面的手段则极少有人意识到其厉害的地方。哪怕是费策贤这种对海汉充满戒心与不信任的外交官员,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海汉要求大明打开国门允许正常通商的目的所在。
在国庆活动期间,海汉与多个国家有贸易方面的协定要签署。这些协定大多在此之前就已经谈定了内容,就是等着国庆庆典期间的正式场合来公布了。其中有买有卖,也有某些项目的合作,不过大明和荷兰两家并未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