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大明国内国外的战事都极为不顺,朝野上下气氛紧张。为了提振士气,兵部特地举办了一次阅兵活动,皇帝和各部官员都到场出席,礼部还特地邀请了一些外国使节。
以大明那时的状况,距离京师太远的部队是调不过来了,所以只集中了京畿地区的神武中卫、定边卫、营州卫、延庆卫等一些卫所的部队,加上御林军和各个王府的仪仗卫队,勉强凑了几千人马。
而对于那次阅兵活动的观感,各方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皇帝和内阁官员们都认为明军部队“士气高昂、战意坚定”,而一部分去过一线上过战场的官员,则认为这些部队装备落后,难以与海汉这个级别的强敌正面一战。
至于被请来接受震撼教育的外国使节,普遍反应平澹。虽然当面没说什么难听的话,但后来私下的评价却是普遍认为大明大势已去,搞这种阅兵活动只是自欺欺人之举。校场上看似威武雄壮,但拉上战场就从未有过胜绩。
当时岳仕宗尚不明白差距何在,只认为有些人可能夸大其词,拔高了海汉军的实力。但今天现场观看了海汉的阅兵式,他终于明白当初听到的那些对明军负面评价已经算是很客气的说法了。
观礼台上有专人一直在作介绍,每支登场的部队来自何处,曾有过哪些历史战绩战功。这登场亮相的几个大区,其部队战绩估计超过一半都是在原属于大明的地盘上取得的。
用来装点门面的仪仗部队,和真正在战场上锤炼出来的常胜之师,只消一眼就能看出来巨大的差别。
皇帝、朝廷高官,以及曾经的岳仕宗,会对当时参与校场阅兵的部队感到满意,只是因为还没有见识过真正强大的军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