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无法检测出来。“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具体的活动和复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研究表明发病机制都是因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一些正常形式的细胞朊蛋白发生折叠错误后变成了致病朊蛋白而引起的。
陆葳推测“寄生种”属于“朊病毒”的易感种群,它们以人类为“血食”,唯独留下头颅碰都不碰,这是一种本能,避免直接生食脑髓,感染“朊病毒”造成发病,但要验证这一点,必须做一系列活体实验。
首先要提取“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约由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只有30~50纳米,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160~17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甚至能抵抗甲醛、羟胺、核酸酶类乃至于蛋白酶k的消化。个头小,提取有难度,抗性强,经得起折腾,陆葳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寄生种”遗弃的头颅中寻找“朊病毒”。
户外维持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是天然的大冰箱,“寄生种”不知吞噬了多少“血食”,丢下的头颅不计其数,原本是无人问津的“垃圾”,忽然成了“香饽饽”,短时间也凑不出多少来。自卫队人手有限,阮静干脆联系“乾泰集团”,让他们外派劳务,搜寻死者的头颅,送到熙辰大厦旁的墓地统一安葬,当然安葬之前要过一道手,先送到生物安全实验室,把脑髓完整地取出来。
避免生食脑浆,避免血液传播,基本就不会感染“朊病毒”,谨慎起见,陆葳用碱液处理取出脑髓后的头颅,低温冻成“冰坨坨”,再深埋落葬。整个流程由经过培训的实验员操作,避免小概率意外的发生,而从脑髓里提取“朊病毒”,更是启用了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由陆葳和潘云亲手操作。
有了足够的脑髓,就可以着手提取“朊病毒”,陆葳很快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先后检测了上千个样本,都没有找到“朊病毒”的踪迹。造成这样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样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