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没人能回答得了他,包括亲手铸造了这款臼炮的王守堂对此也心存疑虑。
但是,新款臼炮的口径往大了搞,身管要适当往短了搞,这是杨振之前的要求,他只能照办。
方光琛一提出这个问题,除了杨振、王守堂之外,在场的其他众人很快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有些惊诧了。
“是啊,四寸半,这么大的口径,还真是第一次见,可是有那么大的弹丸吗”
“那么大的弹丸,得用多少火药才能打得出去啊?”
“就算打出去了,又能打多远呢?”
“弹丸大了,火药就得多加,可是火药加多了,它不会炸膛吗?”
总兵府内院之中,杨振召集了潘文茂、王守堂专门商议弹药军需生产事宜,总兵府谘议方光琛、总兵府协理营务处总办张得贵,以及征东先遣营中军参将李禄,掌管先遣营炮队的守备杨珅四人,皆陪同在座。
原本安静有序的场面,在方光琛谈到了红夷大炮与新造臼炮的比较之后,反应过来的众人,很快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了。
四寸半,约合十五厘米,也就是一百五十毫米。
这样的口径,相对于以射程取胜的长身管红夷大炮来说,的确是显得相当大了,但是在口径动辄就达数百毫米的臼炮家族来说,其实却并不算大。
这样的臼炮,它的口径虽然大,但它实际上与明末常见的虎蹲炮或者碗口铳,遵循的是几乎一样的发射原理,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大号虎蹲炮或者碗口铳的改进加强版。
而杨振之所以敢于提出铸造这样较大口径的臼炮,当然是有原因的,也有他对现状的认识和未来的设想在里面。
首先是因为现在松山官军弹药厂制造的颗粒火药威力大增,过去投送不出去或者投送出去之后有效射程过低的较大弹丸,现在已经可以有力地投送出去了。
臼炮的身管较短,这种情况下口径越大,它的膛压就越小,相应的是,它的初速也就越低,有效射程同样也就越短。
那么,在发射药粗制滥造不过关的情况下,大口径臼炮在战场上就如同鸡肋了,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朝的虎蹲炮、碗口铳越造越小的原因。
然而,当发射药的问题得到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