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朝野长时间被关注被议论的焦点。
与此相应的是,杨振的名声,或者说名气,也跟着大涨起来,成为了大明朝野上下,蓟辽各方长时间关注议论的话题人物。
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各种议论当中,一开始有羡慕嫉妒的,后来也有冷嘲热讽的,但是总的来说,一开始是夸耀褒奖的居多,到后来也仍是惋惜担忧的居多。
也因此,从夺下镇江堡城,到在镇江堡城陷入清虏重围,杨振大涨起来的名声,主要还是美名。
再到后来,杨振在即将被清虏大军合围之前,因为担心各路人马来救会落入清虏大军围城打援的陷阱,提前发布命令,不许各路人马来援的做法,则更是直接为他赢得了一个忠义无双的美名。
忠,是因为他不畏生死,亲入险地,完全兑现了当初在大明京师对崇祯皇帝许下的诺言。
义,是因为他能够设身处地为其他同僚以及大明朝其他各路人马着想,宁肯自己被清虏十万大军围困在镇江堡城内朝不保夕,也不愿辽东镇、金海镇其他各路人马前来救援,步入险地。
这样的高风亮节忠义无双,谁曾见过?
别说万历以来的辽东前线,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讲义气的总兵大将了,就是再往前推几十年,几百年,又有几个这样的人物?
当然了,如果跟万历以来发生在辽西地面上的历次战争比较起来,那杨振的做法,就是在啪啪啪啪地打某些人的脸了。
对于杨振不给朝廷添麻烦,不让后方人马冒险去救援的做法,连对杨振最为挑剔的祖家军部将们,也说不出一个不好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杨振忠义的好名声,自然在民间不胫而走,有关他的英雄事迹传出了朝堂之外,在京畿甚至整个北直以及登来等地的民间,也四处流传。
就在杨振被围在镇江堡内与外界音讯隔绝的几个月里,他已然成为了奋战在清虏后方腹地的一个活着的传奇。
而且不仅仅是金海镇的传奇,同时也是整个关外抗虏兵马的传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整个大明九边,整个大明北方抵抗清虏入寇的传奇人物。
总而言之,现在已经彻底出圈了。
面对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凡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