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他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至少他把闯关东这件大事的开启,提前了两百年。
只要打垮了盘踞辽沈的清虏,他就能将这个事情持续稳定更大规模的推行下去。
这样一来,至少外东北丢不了,甚至外东北以外的更加辽阔的土地也能纳入版图,华夏人的生存空间也将更为广袤。
真到了那一天,关内战场结局如何,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方光琛的书信只有寥寥数页纸张而已,但是拿在手中,却让杨振感到无比沉重。
字字句句看下来,所花费的时间,远比拆看张得贵篇幅更长页数更多的报告多得多。
当然,其中有相当多的时间,杨振是处在凝望远方默然无语的状态之中。
随从们自觉散布在附近不远处,没人敢于打扰他。
包括为他送来这些书信的安庆后,也不自觉地退到了几步开外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杨振的情绪。
杨振是他们所有人的主心骨,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军心士气。
也因此,杨振并没有将后方来信内容告知部下们的打算。
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也是上位者的责任和宿命。
方光琛在书信最后,请求杨振为进入中州剿匪战场的“登莱兵”继续增加饷额、钱粮和军械数量。
方光琛给出的理由,让杨振根本无法拒绝。
其一是以忠义归明军为主的登莱兵,进入中州战场后,在一次次作战中耗费和损失了不少兵员、钱粮和军械,亟待补充。
其二是鲁豫淮北一带有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民,只要给一口吃食,就能将其中青壮收编为营兵。
其三是中州战乱频仍,官府已完全失管失控,结寨自保的地方民团蜂拥而起,只要有粮饷,哪怕只给部分军械和一纸委任状,就能将他们纳入麾下。
最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局面,你不出手收编,他们就可能被左良玉、方国安这样的人收编,甚至走投无路之下投入流贼的怀抱。
所以,对于方光琛的这些请求,杨振当然不可能予以拒绝。
虽然金海镇大后方的钱粮军械供应的压力也很大,但是相对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