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里,洪承撰的姿态放得格外低。
兴许是他自己也觉得这个事不太地道,毕竟黄台吉的死虽然不能说与云集辽西的十几万兵马毫无关系,但确实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既不是他们在战场上打死的,也不是因为他们在西线战场上取得了什么了不得的胜利,然后把黄台吉气死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听说黄台吉死在沈阳了,多尔衮继位了,就忙不迭的把这个当成自己督师蓟辽、大军北上的功劳,实在有点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嫌疑。
尤其是此时当着杨振的面儿,说起这个他就有点忐忑和尴尬。
但是不说也不行,这个事是瞒不住的。
当下只得硬着头皮,一脸惭愧的,解释了这么做的理由和目的。
理由是他们实在是太需要一个拿得出手的标志性的战果了,不管这个战果具体是谁取得的,身为主帅洪承畴都有资格上报。
至于目的,除了大批将领想要获得朝廷的封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企图,就是堵住朝廷上催促决战的那帮人的嘴巴。
毕竟洪督师率军出关已经很久了,被迫兴师动众北上锦州坐镇也有好几个月了,总要有点战果来堵上催战者的嘴。
之前,洪督师用来堵朝廷言官嘴巴的说辞,是说等驱逐了侧翼的喀喇沁,重修好大军进兵的依托大凌河城,就进军广宁、辽沈,发起最后的决战。
但是现在大凌河城也修好了,喀喇沁部落也赶走了,出兵辽沈的障碍扫清得差不多了。
可从祖大帅到其他云集辽西的总兵大将们,除了个别的之外,多数不赞成向现在就进军辽沈。
他们在等什么,辽西的将领们多数心知肚明,不过是在等杨振这边再冲一冲看。
可是,他们这些总兵大将们等得起,身为蓟辽督师的洪承畴却等不起。
倒也不是洪承畴非要尽快进军辽沈,而是他被崇祯皇帝寄托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厚望,迟迟没有大的战果,他内心惶恐不安。
尤其是在杨振那边不断有捷报传出的情况下,十几万精锐兵马云集辽西,日耗钱粮无数,却迟迟没有真正的捷报。
不仅在军中督战的张若麒、马绍愉之辈,整日在洪承畴面前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