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
了解了辽西的大概情况,杨振心中踏实了许多。
看来洪承畴他们也不是啥也没干,至少出兵辽西与蓟镇边外,驱逐和消灭威胁辽西后方的北虏部落,就等于砍断了清虏伸出去的另一条触角。
这与杨振北伐灭虏的大战略是基本符合的。
朝鲜半岛和草原部落,有如清虏伸开的两个臂膀,是他们能够立国的重要屏障。
眼下,杨振已经斩断了其中伸向东面的一条,也即半岛上的和宁国。
接下来,只要陆续斩断其伸向西边的那一条,清虏也就丧失了在辽沈立国的屏障。
到那时,一无粮食物资,二无战马仆从,久而久之,除了投降、北迁或者被灭,他们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只是不知道这一世,关内的乱局会演变到什么程度,如果还像历史上那样的话,杨振也没有多少时间等待清虏自己灭亡了。
如果无法阻止历史的宿命,那么他就必须赶在甲申天变之前灭掉清虏。
当然,松山总兵夏成德在写来的信中,还提到了他的长子,即身在金海镇提举盐场事务的夏舒,希望杨振让他儿子回松山任职。
对此,杨振不置可否,只叫仇必勇返回松山之前,抽时间去一趟黄龙尾盐场看望夏舒。
至于批不批准他重回松山,杨振将决定权推给了协理营务处。
因为黄龙尾的盐场,眼下已经是金海镇最大的盐场了。
过去只有三百户的黄龙尾盐场,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其所辖盐户的数量和盐田的规模,跟金海镇其他方方面面一样,都经历了快速的扩张。
隶属协理营务处的盐田所,如今下辖七个盐场哨,编列在籍的盐场工人,也即盐丁,就有两千一百人。
算上他们背后的家眷,口数已经过万了。
承担的任务当然也很重,因为他们是协理营务处下属的为数不多的开源产业。
而且随着移民越来越多,垄断盐场经营、食盐出售的盐田所,收入一直在增长。
张得贵多少次劝说杨振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可是节流的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各种开支根本减省不了一点,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开销只会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