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城最近的时候,不过几里地远,已经可以远远看见飘扬在耀州城头的敌人旗帜了。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遇到清虏的巡哨。
考虑这一点,在这趟旅程结束返航的时候,杨振嘱咐袁进不仅要加快移民实地的进度,同时还要在三岔河入海处附近,被毁的原“梁坊口”的旧址之上,重建一座可以大量屯兵和储粮的河口大营。
同样考虑三百年后这里的地名,杨振为其命名曰营口城。
表面上当然是取大营的营字与河口的口字合二为一命的名,但实际上杨振自己心里清楚,不过是他自己的后世记忆与习惯使然。
当然了,后世的营口港主要是一个海港,其内河航运码头的地位有所下降,因为几百年后为了治理辽河下游水患,辽河与浑河以及太子河分开入海。
所以营口所在位置,就成了旧辽河口,或者说大辽河口,实际上是浑河与太子河汇流后的入海口。
但是现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被称作三岔河口的辽河入海口,辽河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流以后,浩浩荡荡进入辽东湾的主河道。
辽阳、沈阳等地还在大明手中的时候,这个河口地带曾经修筑有港口和关城,叫梁坊口,专供南来北往的船队停泊补给检查使用。
也是大量官船民船以及商船前往海州、辽阳、沈阳甚至铁岭卫的货物中转与集散之地。
来自南方的商船从这里北上,走水路最远可以抵达铁岭和开原卫。
现在,能不能由此乘船到达辽北,杨振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船队从这里进军辽阳以及更北一点的沈阳,肯定不是问题。
水上补给线路,一直是他最重视的补给线路。
将来进攻清虏重兵驻守的辽阳坚城以及盛京城,辎重补给最好还是走海上,然后通过辽河中下游四通八达的各大支流来完成。
这些事情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