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一直悄咪咪的瞒下去,总要有公开的那一天。
哪怕崇祯皇帝一直捂着盖着,不让它见光,直接让司礼监在和书、誓书上用印,然后派人送还清虏那边,从而将与清虏议和停战的事情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
可你议和的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节省关外大军的钱粮吗?
不就是要将朝廷的有限财力以及捉襟见肘的兵力用于关内剿灭流贼的战场上吗?
所以,你总归要从关外撤军的吧?
以崇祯年间大明京师那个跑风漏气的内阁、兵部等衙门的尿性,不走漏风声,是不可能的。
而一旦走漏风声,必然又是一番轩然大波。
然后与清虏秘密议和的事情,仍然藏不住。
所以,所以秘密议和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一开始就做错了。
并不是议和本身就错了,而是一开始就应当大大方方地承认大明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等等所有问题的存在,把道理讲清楚。
然后光明正大,大大方方的,正式遣使与清虏的议和使节公开接洽。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顺利,那些只剩下嘴硬的主战派清流文官们,必然会交章弹劾,群起而攻之,朝堂之上可能会乱成一锅粥。
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其实也可以筛选出一些倾向于议和的官员,找到自己的支持者。
这样识时务的支持者,是一定会存在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裹挟在数量庞大、声量更大的清流言官群体中不敢发声而已。
当然了,这种既要扛得住压力,又要耐得住性子的事情,恐怕就不是崇祯皇帝这样性格的人能做好的了。
事实证明,他并不愿意这样做。
不管是被朝堂上的党同伐异吓怕了,还是不愿意激起御史言官的群起反对,从而背负千古骂名,总而言之,他采取了最不该采取的办法。
想瞒,是瞒不下去的。
保密,是不可能保密的。
现在,与清虏议和将成的事情,在辽西各路总兵大将那里已经不是秘密了,就连进不了辽西核心圈层的客军宣府镇总兵杨国柱都听说了,还把消息快马加鞭送到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