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期待而来,同样也满怀期待而归,但是在这个酷寒的冬季里,他的期待注定要落空。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中午,京师皇城东安门外,兵部尚书府邸后院。
尚书府的一个老仆,缩着头,抄着手,急匆匆的往前院走去。
而他的左腋下,还夹着一摞刚刚请人从尚书老爷后院书房里抄录出来的文书。
最近这些天,从兵部尚书府后院书房抄录出来的一些文书突然身价倍增。
这些东西,原本在通政使司大门外,也能抄到,只是时间上落后一两天而已。
其实如果不着急的话,但凡是皇上让司礼监的内相老爷们“批过红”后发往各部经办的奏本、题本等文书,还有皇上叫内阁的大学士老爷们颁布的圣旨、上谕等诏令,过上一段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旬余,必定会出现在朝廷的邸报上面。
上面写的什么也不会变,文字不会多也不会少,而且还是免费的,根本用不着花大价钱从尚书府里买。
但是能有人买,而且出高价买,这个尚书府里的老仆也很高兴。
俗话虽然说的好,宰相门前七品官,可他这个兵部尚书府第的老门房,却并没有太多人把他当回事儿。
他听别人说,以前的兵部尚书府第来拜谒的文官武将日日不绝,尤其是武将出手相当阔绰,干个门房里面领头的,做一年下来比当一个没有油水的七品官强多了。
可是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轮到他家老爷当上了兵部尚书,也轮到他当上了这个尚书府第的门房头子,竟然没有了那样的好日子。
不仅前来拜谒的文官武将屈指可数,而且一个个又穷又横,就是有孝敬叶落不到他一个门房的手里头。
还真是多亏了一些小的民间抄报房,为了早几天把朝廷的消息刊登出去卖个好价钱,他们总算是求到了尚书府的门房上。
于是这个老门房就与伺候在后院书房的府中书办合作,时不时的抄录一些朝廷政令文书赚一些零花钱。
因为,这样做,并不违反大明律。
而且只要是司礼监“批过红”后,发往内阁、六部以及其他各衙门的文书,都是可以公开传抄的。
大明朝的各大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