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可说,只能跟着继续埋头苦干了。
而郭小五也不用杨振吩咐,转头就去了之前藏身的树林子,继续瞭望放哨去了。
好在这片海岸与小凌河河岸之间的土地,大多是比较松浮的沙土地,间或有些鹅卵石层和碎石头层,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开挖的。
三月中旬的辽西地面上,夜里的气温还是挺低的,海风吹来,还是挺冷的,不过只顾着埋头苦干的杨振,不仅没有感觉到一丝的寒冷,相反,半个时辰过后,就出了一身的大汗。
而此时,他画出的工字壕的第一条壕沟,也基本成型了。
这条壕沟深度在四尺左右,加上用挖出来的沙土堆积而成的掩体,深度可达五尺左右。
至于宽度,足可容一人轻松转身,但却无法使两人并肩通过。
对杨振来说,这就够了,因为即便他有时间有能力挖出更宽更长的战壕,但是现在的他,也并没有多少人马可以用来布防这里。
又是半个时辰之后,一直挥汗如雨、埋头苦干的杨振,已经累得双臂都要抬不起来了。
也是这个时候,李禄带着自己的掷弹兵队左翼,赶了过来,他们人多势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而杨振也借此机会,可以喘上一口气,坐在壕沟里休息一会儿了。
随同前来的严三,还从不远处的小凌河边打来一水囊的淡水,给杨振饮用,并主动接过了杨振手里的铁锹继续挖掘。
就这样,又是小半个时辰过去,月亮的光辉黯淡了下去,黎明前的黑暗已经来临,杨振设想中针对鞑子设置的第二道死亡线,终于宣告完工了。
这一次伏击,杨振一共设置了五道死亡线:第一道,就是杨占鳌他们之前已经挖好的陷马坑。
第二道,则是杨振挥汗如雨,亲自领着众人挖出来的这条“工字壕”。
第三道,则是由李禄、潘喜带着掷弹兵队埋设的大片“雷场”。
第四道,则是在“雷场”后面,由张臣和张国淦领着火枪队,沿着芦苇荡的边缘地带前出二十多步,挖出来的另一条“一字壕”。
至于第五道,则是预留给炮队左右翼设置在芦苇荡边上,位于芦苇荡里面一侧的虎蹲炮、佛郎机和抬枪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