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俄军冲上来试图抢夺军旗,这时两到三个掷弹兵就会挺着刺刀冲出迎战,直到将其击退。
关键时刻,博凯思的人马总算赶到了,对英国人来说法国人的身影从来没有这么受欢迎过。近卫军士兵向着赶来的法军士兵高呼:“法兰西万岁!”
法国士兵则回应道:“英格兰万岁!”
俄军则被突然出现的法军士兵吓到了,立刻开始撤退,慌慌张张地往炮弹山跑,有部分比较勇敢的俄军试图留下来巩固阵地固守,但俄军整体的士气遭受重创,在遭到法军和英军联手攻击的情况下固守阵地感觉胜算不大。
于是乎不断有人在军官注意不到的时候偷偷溜走,很快炮台里就剩不下多少俄军了。
有一阵子丹嫩贝格认为他依然能够凭借炮火优势取胜,他手里有近一百门大炮,包括十二磅野炮和榴弹炮,数量比英军多得多。
但到了九点半时拉格伦下令调来的两门十八磅重炮终于运抵了现场开始向俄军猛烈开火。
巨大的炮弹在俄军炮位炸开,迫使俄军炮兵撤退。
不过哪怕此时俄军也没有完全失败,在高地上他们还有六千人,山脚下还有一万两千人预备队,如果好好组织并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
只不过最终丹嫩贝格决定放弃进攻撤退,因为他发现己方的组织和指挥序列完全崩溃了,就是人数再多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只不过当时在丹嫩贝格主力后方五百米位置观战的缅什科夫和受尼古拉一世命令赶到克里米亚督战的尼古拉大公和米哈伊尔大公并不喜欢这个决定,他们一致要求丹嫩贝格收回撤退命令。
但丹嫩贝格辩解道:“殿下,如果不让部队撤下来,那么就是要让他们死战到最后一人。我认为这对于奋战了一个早上的士兵来说极为不公平也极为残忍。如果您认为我的命令不对,那么不如从我这里收回指挥权,由您亲自继续指挥战斗!”
这番对话结束之后,两人间激烈争吵了很长时间,结果互相都不爽对方,都把战斗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对方,都不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因为不管怎么看俄军兵力都占据绝对优势,完全不应该输。
于是缅什科夫怪罪丹嫩贝格,而丹嫩贝格则把责任推给了索伊莫洛夫身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