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船行的主要生丝供应商之一,每年只是卖生丝就就能净得数千两。若是朝廷在上海开埠,依照当初月港事例每年东西洋一百一十引的制度发放船引,再按照郑芝龙在安平收取“牌饷”每船两千两计算,二十万两是手到擒来之事。
不知这上书之人是谁?温体仁暗暗诧异。通政司送来的所有奏章他都看过引黄,大概知道内容,最近这一年多来就没有人上书谈过开埠设关之事。
皇帝久居深宫之中,连京师都没有出过,显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那么是谁上书的呢?温体仁立刻想到了太监。
太监的贪婪异乎寻常,且万历年间就有派遣太监去各地税关担任税监之事,皇帝莫非是受了太监的蛊惑才想起了此事?
但是眼下的江南海贸利益,多在江南士绅手中。朝廷要在上海开埠设关,侵夺他们的权宜,不啻于虎口夺食。
虽说他已经有心要整治复社,在上海设关大可借此掐断他们的财源。但他可不愿与江南缙绅为敌。何况太监们谋划此事,亦未与自己通气――他倒不反对太监借此敛财,但是白白的送一个好处给他们,他也没这个兴趣。
当即他轻轻咳嗽一声,道:“开埠固然能增国家之收成。只是上海县不甚妥当。”他提醒道,“上海乃是南直大县,距南京不过数百里,快马朝发夕至,又扼长江入海要道,乃海防重镇。沿江沿海港口多而兵船少,最难关防,不宜开埠行商。”
上海的海贸各种优势在17世纪的官员们看来,正是最大的劣势。温体仁如此一说,阁僚们纷纷表示赞成。
温体仁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皇帝闻言一时间也无从反驳。毕竟这只是钱太冲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建言。
眼瞅着此事已无后话,温体仁却又道:“上海虽不合适,然皇上所言开埠之事于国事亦大有益处。臣请不妨在沿海他省,不甚要害之处另择一地,开埠设关。”
这话说得很是得体,亦照顾到了皇帝的面子。崇祯亦觉甚是满意。其实不论是月港、广州还是上海,他都无甚特殊印象。说到底还是被二十万两的收入打动了。
只要能收到钱,开埠选择何处他并不在意。当即赞许道:“温卿果是老成持重之言。”
“谢万岁。”温体仁趁机又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