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懂得的自然都懂。
为了控制这些将领,不让他们无限扩张,江东的部曲几乎完全都是私有化。将领自行招募,自行筹钱,自负盈亏,自己承担一切风险,如此一来,招募而来的兵卒肯定就是只听将领一个人的,而不是听从孙十万的号令。孙权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又被迫发明了诸多配套措施,比如奉邑制、复客制等等来限制将领,而奉邑制与复客制,又是均是以让渡赋税、人口为代价,又变相损害了江东的财政根基。
也就是说,为了一个bug的打补丁,制造出更多的bug…
纵览江东发展历程,讨伐山越,人人争先,但对外作战,就一塌糊涂。
讨伐山越意味着扩充私兵,但对外作战,则意味着消耗私兵。
因此,江东的对外战争中,不仅江东大族战斗欲望低下,就连淮泗集团也为了保存实力,往往是出工不出力。
当下江东这个制度的弊病,也就展现无遗了。
朱治一倒,中军便是直接撤退,带动全军溃败…
但凡大战,往往是在胜负见分晓之后,才能开始产生真正大量的伤亡。
先有胜败,才有大伤亡。
所以士气很重要。
或许江东真的有机会打下鱼复,也许就是差那么一点,但是现在都不重要了,当江东兵卒心中的那根线绷断之后,便是十倍于鱼复的江东军,开始大规模的败退…
一旦人心涣散之后,便无关战力、无关人数。
假设这个时候有人在江东军之中高呼,收拢兵卒,反扑全线追杀的鱼复川蜀守军,说不得在人数优势之下,不仅不会败落,还有机会反杀回去,攻陷鱼复。
但战争不是这样简单的计算。
是人心。
朱治倒下了,就算杀光鱼复守军,又能如何?
每个军校,甚至是每个江东兵卒,心中都清楚,他们人多,但是人越多,就越不可能齐心协力。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能让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只有那么几个…
那么现在,摆在江东兵卒面前的选择就很简单了,谁逃在前面,活。
落后者,则死。
大量的伤亡,由溃逃之时就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