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难言。
是不是就很高大上了?
那么,百姓最渴望的是什么呢?
如果是在之前的几年,那么肯定就是衣食。在满足吃饭穿衣的这个根本需求前,所有的一切都不值一提,就算是提了也没有人会去理会。
可是这几年,在基本上解决了关中三辅百姓的衣食问题之后,百姓就有了一些更高的需求。
这个需求,转化成为了渴望获得更多的军功,获得更多的财富,也就是更高的社会地位。也表现在踊跃投军,扩大农耕的同时更愿意参与到社会事件当中来…
这种心理效应,也被称之为寄情,或是补偿心理。
关中三辅的百姓经历过苦痛,很多人一度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来到了长安三辅之后,才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家庭。
这些曾经吃过苦受过罪的百姓,却有着最强的同情心,也最看不得旁人吃苦受罪。
而韦端察觉到了这个变化,他准备利用这一点。
普通百姓最渴望的就是公平,因为他们根本得不到公平。
越是没有公平,百姓自然越是渴望公平。
有人生下来就吃肉,有的人活到老依旧只能啃土,公平么?有人勤奋辛劳结果熬出一身病,日子越过越苦,有的人吃喝玩乐结果逍遥一辈子,钱财越花越多,公平么?
即便是他们知道他们得不到所谓的公平,但是他们会愤慨,看到旁人的遭遇的不公也是会声援几句。当然他们所怒骂的,依旧是那些小吏,而不是斐潜,就像是他们当年也是怒骂当地官吏,而不会骂天子一样。
百医馆的消息,也在长安小吏之间快速传播而开。
原本大汉在关中的吏员体系,大多数已经在董卓李郭时期就被摧毁了,现在大多数的关中三辅的吏员,则是在斐潜入主关中之后搭建起来的,这些人当中有老人,也有新人,有早在桓灵时期就是吏员的老传统,也有后续从寒门之中通过科考的新生力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老人和新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奇葩的问题,就像是对待百医馆有人闹事,老人和新人吏员自然也有不同的态度。
这并不奇怪。
世间万事万物的矛盾,永远都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