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渊去南疆已经是计划之中的事了,不过并不是现在马上就走,而是要等到年后,过完年再出发。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这个时代过年是大事,何况已经到了年关将近的时候,也不差那最后几天。
年关之前,朝廷最后一件大事也已来临,那就是朝鲜请求内附的全权特使李山海一行终于抵达京师,大明朝廷终于要对朝鲜内附做出最终决断了。
按理说这件事在朝廷高层其实已经明确了是要接受的,本不应该再横生枝节,谁知道事到临头居然还真出了点妖蛾子。
倒不是说有人反对接受内附,而是有人提出说朝鲜内附这样的大事,皇帝不应该简简单单就答应下来,而要行“三让”之礼,并举例说古时着名的明君汉文帝当年继位登基就是先经过“三让”之礼,才使得天下太平。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用汉文帝举例,显然并不是说这两件事本身很像——大明接受朝鲜内附与汉文帝当年的登基完全不是一码事,这些朝臣没一个学渣,怎会胡乱比拟?事实上,这些人的用意在另一个方面。
“三让”之礼是有说法的,古代帝王继位、大臣受封等大事,经常都很讲究三辞三让的谦让之礼。远的不说,朱翊钧当年登基那么名正言顺的事,可不也经过了这道手续吗?
现在一些朝臣举例汉文帝刘恒入长安登帝位,怎么看也更应该对应新君即位,关朝鲜内附什么事?
文帝本是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的异母弟,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受封代王。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当时的代王刘恒进京继位。
当时刘恒带着宋昌、张武等六名心腹前往长安,临到长安,先是派宋昌去打探情况。宋昌刚到长安北三里地的渭桥,丞相以下大小官员,都在这里等候着代王的到来。
刘恒来到渭桥,群臣都参拜称臣,太尉周勃想要和刘恒换个地方说话,宋昌不放心,便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意思是让周勃有话就当面说,不要藏着掖着。
周勃只好跪下,奉上了上天子玺符。然而,刘恒并没有第一时间接受,而是说等到了长安府邸里再说。此一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