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的高价——当然能卖高价的原因是其的确质量优异。
不过怎么说呢,卖火炮其实是一项利润极其丰厚的买卖。按照大明陆军中装备量最大的三号炮来说,京华的制造成本一开始在两百二十两左右,后来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渐下降到一百八十两左右。
然而,三号炮的售价是零售八百两,大规模军购六百五十两。也就是说,即便是朝廷的大规模军购,京华的利润率也高达360以上。
但这可不是京华故意把朝廷当猪宰,而是在火炮这个行业,目前有一些原因导致只有京华能够做到这样的利润率。军工私营之后并不只是京华可以生产火炮,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有不少家族曾经试图进入这个行业,但直到目前为止,几乎都没有取得什么长足的进步。
为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只有京华掌握了钢制火炮的材料生产与制造技术;其二,只有京华能把火炮生产的废品率控制在三成以内。
后世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十七、十八世纪的火炮生产废品率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在原历史上的中国明清时期,废品率往往高达八成左右。彼时,如果有人造炮能够做到三成可以使用,那就是毫无疑问的高手。
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京华的乱入,这个时代造炮就还只能使用铜制,作为一个本就缺铜却又使用铜钱的大国,中国用铜造炮的成本显而易见是极高的。
根据很多记载来看,原历史上明末时造红衣大炮,制造一门就需要用铜五千斤,而造十门炮又只有二、三门堪堪能用,因此最终造价竟然能高达两千两白银每门——注意,这里是大明官方的造价,里头可是没有利润的。
所以,为啥京华的炮明明看起来很贵,但是朝廷也好,海商也罢,大家还是心甘情愿挨京华的痛宰?无他,技术垄断了。
除了京华之外,别家造出来的要么质量不行,要么价格反而更贵。在这种情况下,李家军为了不被其他将门比下去,也只好源源不断地给京华创造利润,而这就逼得李家只能一年比一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李家自己当然也会算账,所以就发生了朝鲜之战时受到一次稍微严重的损失便让李如松打退堂鼓的怪事。除了主家与支系力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