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就藩时更过分。
过分到在那之后,朝臣都不敢跟万历提福王,遇到宗室的事儿,大家就说应该遵照潞王旧例。
因为万历对福王是不讲规矩的,在万历怠政的那三十年间,什么阁老辅臣、封疆大吏的奏章投入内廷都像石沉大海,只有福王府的奏章,上午递交,答复下午就出来了,要求没有不答应的。
福王就藩,庄田给了两万顷,河南的丰腴田地不足,从山东、湖广的良田补足。
除此之外,张居正被抄家所没家产、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四川盐井榷茶银以及淮盐一千三百引,统统都给了福王。
单就盐引一项,已经不是超标了,河南历来用的河东行盐。
明代盐引制度与边防驻军的粮草有很大关系,要商人运粮到九边,九边开出证明,商贾用运粮证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盐场支盐贩卖。
各个盐场的盐引,依照与九边的距离,重量不等。
如河东盐场离边墙近,一引取盐是二百斤;淮扬盐场离九边远,一引则算六百六十斤。
同时各地盐区,也都依照就近售卖的原则。
而万历给福王的这些盐引,则不管那些,他可以在淮扬卖盐,也在河东卖盐,反正在哪儿卖盐就是给老爹写封信的事儿,极大地冲击了河南、南阳、怀庆三府的盐业。
当然这种薄彼厚此、亲疏有别的情况,并不是万历一个人的毛病。
只不过在万历之前,那些被皇帝册封、给予优待的王爷们,在嘉靖、隆庆甚至万历年间,都处于持续被削的状态。
归根结底,嘉靖皇帝与诸亲王,基本上都是出五服的远亲,下手削待遇绝不手软。
以至于到了这个年代,就属万历封出来的是仨藩国优待最厚。
没办法,泰昌帝是万历的儿子,天启、崇祯都是万历的亲孙子。
如今福王朱常洵、潞王朱常淓这俩,都是崇祯的亲皇叔,地位在诸王当中最为尊崇。
福王和潞王,说是穷奢极欲也不为过,但这俩在崇祯皇帝和皇室的角度上…其实是贤王。
第一,他俩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分封不赐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
第二,在皇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