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4/6)

    户部几个官员一看这信,直接乐了,这就是不能跟刘承宗交易的铁证。

    关键黄台吉那封信里,还提到了一个对大明而言很关键的东西,就是他向刘承宗表示,歹青想与大明议和,只是受刘承宗蛊惑才打算攻明。

    这事它其实谈不上高明。

    因为站在黄台吉的立场上,虽然在辽东的兵力战力上占得些许优势,但那并非他的八旗真强大到天下无敌。

    而是恰好赶上了大明有内因有外患、有天灾有人祸的窗口,因此万万不敢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只能以疾风骤雨般的攻势,哪怕拼尽野人女真最后一滴血,也必须持续地扩大优势。

    稍有懈怠,八旗便万劫不复。

    他根本不可能和大明议和。

    但是偏偏,议和,是大明君臣心照不宣却人人都愿意相信的事。

    大明即将被自己压垮,它太需要喘口气了。

    以至于黄台吉对大明言必称和,却攻伐不停,还天天责怪大明议和不真诚。

    就这么简单的招数,却让大明三番五次地上当,次次在开战前夕被分化。

    这次也不例外,有些朝臣是真信了黄台吉打算议和,更多人则怀着自己的小心思,在站位上支持议和。

    但崇祯还是不信黄台吉真打算议和。

    或者说他不是信不信的事,而是根本不想信,也拒绝分析。

    他出了名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说什么,他只在意刘承宗从蓟镇边外南下的可能性。

    兵部尚书张凤翼在这时候给崇祯打了一剂强心针,非常坚定地告诉崇祯,刘承宗到蓟镇边外,不可能是为了打大明。

    因为潼关、武关在手,从关中发兵湖广、河南,远比绕道蓟镇攻打京畿收益大得多。

    更何况,即使不从潼关发兵,就要跨过黄河打山西,那从宣府边外直接南下,也比攻打京畿强得多。

    毕竟京畿这条路没有补给线,不论怎么看都是兵行险着。

    兵部对刘承宗以前的一些战例挺熟悉,认为刘承宗统兵虽然善战,但确实不爱弄险,也很少用阴谋诡计。

    不过张凤翼也提醒崇祯:“陛下,是少用阴谋诡计,不是不用,因此三协仍应小心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