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鲜活的个体’中也有情绪饱满充满激情的‘电影人’。”
“莱妮导演,都说电影无国界,但您又说‘镜头语言’是电影人的主观,这是否矛盾。”
“众所周知,将电影定义为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这六种传统艺术之后的第七艺术。这个观点最早由意大利的电影艺术家乔托·卡努杜在1911年提出,他在《第七艺术宣言》中首次将电影称为一种艺术。就此我认为,电影无国界的本质是‘艺术的共鸣’。电影‘镜头语言’下的剧中人物的悲喜能够打破‘第四面墙’,引起观影者的普遍共鸣,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种族和信仰的‘电影无国界’最朴素和最直观的内涵,也是电影人的毕生追求。至于电影人的‘镜头语言’显然是继承了语言、文字、种族和信仰的主观立场。彼此之间并不矛盾。”
第四面墙(fourthwall),简称“第四墙”,最初属于戏剧术语,是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它可以让观众看见戏剧中的观众。在剧院中,第四面墙存在于舞台结束和观众开始的空间中。其他三面墙分别位于舞台的左侧、右侧和后部。相应的,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第四面墙就存在于银幕和屏幕前。
从另一个层面讲,观众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构建“戏中戏”的场景,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打破第四面墙”。1987年,美国著名电影和戏剧评论家,从1969年至1990年代初期一直担任《纽约时报》首席电影评论员的文森特·坎比(vcentcanby)对第四堵墙给出了第一个明确定义,他称其为“永远将观众与舞台隔开的无形纱幕(visiblescrithatforeverseparatestheaudiencefrothesta)”。一堵透明的“墙”。
这堵透明的“墙”对观众来说是看不见的,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表演,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不透明的,挡住了他们与观众的联系。因此,表演者表现得好像观众不在场一样,从而抵制了直接向观众讲话或直视镜头的诱惑,让观众以一种“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叙事,从而产生更逼真的表演。这堵透明想象中的墙,是观众“暂停怀疑(spensionofdisbelief,由英国诗人、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