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而被感动,我们是因为自己的故事而被打动!」的影评,被很多人点赞。
「《外婆的家》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普通又很平常的故事:单身妈妈为了找工作,把儿子带到乡下,交给那里又驼又哑外婆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由一开始的反感慢慢适应,并且与外婆的关系不断升温,最后的离别又让一切回归到了原点。导演抓住了这个典型故事,用影像的方式将之加工,使得故事更浓缩深入,情感更细腻动人。
其实整个故事的开篇也很直接,电影并没有交代太多的母亲背景的信息,甚至没有任何情感的渲染。
画面一来就是火车上和汽车上的焦躁,然后与外婆的谈话把一切信息都交代清楚。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奠定了本片故事发展的背景信息就全部介绍完成,十分简洁。
此外,还涉及儿子玩游戏机,村里唯一的大巴车以及浓浓的乡村气息,为后面的故事做了充分的铺垫。可以说开篇镜头的运用是完全恰到好处,多则不好,少则不妙。…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始终是集中在儿子和外婆的身上的,有不少人讨论妈妈,说她不孝或者其他,可是这并不是电影想要为大家展示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很多种猜测,但是那并不是导演想要的。
导演想要讲述的,本就是关于外孙和外婆之间的故事,而随后故事缓慢地展开,也说明了这一点。
镜头一直都聚焦在儿子和外婆的身上。
一方面,儿子对于乡村从一开始的厌恶反感,到慢慢适应,再到在这里找到乐趣,最后有点喜欢这里;
另一方面,儿子对于外婆也从一开始的讨厌嘲笑,到慢慢理解,再到感受到外婆的温暖,最后不愿与外婆分离。李易导演对于小孩的心理和情感都把握得相当准确,但是难得的也是,电影几乎没有觊觎低俗的煽情手段来打动观众。
当然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要归功于外婆的不会说话,这样所有的情感表达落在了一个小孩的身上,而一个小孩不可能用语言去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便只能借助情节和情景的设置。
于是故事就像一组组的序列,每组情节就是导演精心布置的序列,它们在抒情的影像风格下,有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