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许仙有时间了就会找老者聊一会儿,两人倒是聊得颇为投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老者说姓名早就忘了,可以叫他钓叟。
钓叟虽然在西湖断桥垂钓,心里想着的却是国家大事,他的话题都是随着变法展开的。
楚国穷。
不是说楚国gdp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是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造成财政匮乏。
楚国继承了后周的一切。
但凡一个国家是继承而来,那么免费获得国土、权力的代价,就是连前朝的疾病也一起接了过来。
不能只占好处,不付出代价,对不对?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建立大楚,免费继承了后周的国土、官员,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变,只不过换了一个皇帝。
后周的官员留在岗位上继续发热,在统一战争中为了减少反抗,南方十国的官员也大多留了下来。
不仅是宰相、枢密使、节度使就连团练使、刺史也大有人在,再加上朝廷新设立的通判、知州等等,什么官都有。
此时,大楚朝廷是一锅大杂烩。
“冗官”的积弊,开国时就有了。
文彦博说:“非与百姓治天下,与士大夫治天下。”
怎么与士大夫治天下呢?
无非是分享利益。
在楚国,只要一人当官,全家都能受益。
从宰相一直到大夫,都有资格让子孙、亲戚做官。
开国功臣曹彬去世,换来家族20多人做官的资格。李继隆去世,也荫庇了几十人。
再加上科举扩招、卖官鬻爵、商人授官楚国官员的数量急速膨胀。
楚真宗年间的官员数量是9700多人,到楚仁宗年间就涨到17000余人。
这还只是有级别的正式官员,待岗、候补的更是不计其数。
更重要的是,朝廷给官员的工资很高。
楚国工人、农民的平均月收入是1800钱,只够一家人糊口而已。而一名九品官的工资,就能达到12000钱。
宰相就更夸张了,月工资是40万钱,这还不算其他补贴、福利。
都说楚国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