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知道是停灵五天,前两天来吊丧的人不多,到了今天的第三天,才一伙一伙的上门。
灵堂的花圈都堆满了。
下午有人把陈凌换了下来,他就没在外面放炮了,但也没闲着。
这时等一拨吊丧的人走了,他就趁这个空隙去给喇叭匠添点水喝。
灵堂外,喇叭匠围成一圈,面对棺木而坐。
这些人跟他也算相熟了,见他过来,纷纷点头示意。
这种情景自然是不能露出笑脸的,就都互相默默点头,轻声说两句有事就叫我们等之类的话,便退开到一旁。
直到画棺的老人上门。
这老人是个讲究的画匠,画棺的时候一定要跪在地上,说是对故去之人的尊敬。
因此,四奶奶的两个儿子,便准备上和灵堂内相同的两层麻袋麻帖,铺在棺材旁,让他不至于跪在土地上。
画棺开始了,首先棺材上的白茬要涂红。
老画匠手非常稳,画起来既认真速度又快。
不一会儿,红茬就已涂上,老画匠便开始画《二十四孝》。
还带过来一个小画匠给他调色。
他跪在那里画,半晌不停手,直到近黄昏。
于是吃饭喝水,陈凌就给他端到跟前。
老画匠边吃边画,每画完一孝,礼官便领着孝子孝孙,来给他送赏,并喊:“看——赏——!”
随后一起给他磕头,老画匠也跪地不起,高声回一声:“谢——!”
这样的一板一眼,皆是老礼古俗。
天黑之后,棺画好了,八仙将四奶奶抬入棺中,完成了入殓。
……如此一天天过去,经过四天的守灵祭奠,到了最后出丧的日子,人们进进出出地准备着,等待着发丧时辰的到来。
当时过正午,发丧正式开始。
起初先不哭,披麻戴孝的亲友默默站成一列队伍。
长子陈永胜手捧四奶奶的遗像站在最前面,依次为次子陈永刚、三子陈永福、侄子、儿媳、侄媳、孙子孙女、出嫁的女儿、外甥……
队伍在礼官的带领下,先围着大门口燃起的火堆正转三圈再倒转三圈,男的先从左往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