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式,小觑了宗教对人心的诱惑与号召。 刘氏父子身为夹缝中生存的稽胡酋首,能够聚拢起这么丰厚的家业,显然也不是人傻钱多,既然肯这样痛掷血本,必然也是觉得当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与机会。 本着痛定思痛、有过则改的原则,李泰在检讨一番后,转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告诉他们,如此大笔物料核计繁杂,稍有疏忽便盈缺极大。多纳则给佛增加贪婪恶名,少供损此礼佛诚心。所以捐输只纳谷帛,彼此最为公道。”
雕阴胡半耕半牧,即便是有些耕织作业,规模也远不及关中豪强们的大庄园产出那么大,如此巨额的谷帛显然是拿不出来的。那要怎么办?当然是买卖交换了! 如今整个关中,资产巨亿者也有,但家室豪富同时又掌握与北州稽胡进行大宗交易的渠道与能力者,只有李泰和他背后的渠盟。 凡所买卖,必有盈亏折损,这么大宗的物料交易,李泰哪怕节制再节制,赚个两成不算多,毕竟从关中输送谷帛至此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运输开支。 今年关中又是大稔之年,谷贱的趋势已经昭然可见。大纺车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规模化的纺织,也让渠盟乡户拥有了众多的布帛。 因此将这些粮帛环置成更有价值的商品,也是李泰这个渠盟领头人的责任。如果雕阴刘氏按照此乡时价提供价值五十万匹绢的牧区物料,等到返销关中,利润将更加惊人! 这对雕阴刘氏而言,也不算更增负担,毕竟他们本来就已经打算捐输折价五十万匹绢的物料,要凭着雄厚的财力后来居上、获得一定的佛寺主导权,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货类交换的人事成本,但跟那海量的投资相比,这点成本增加也是微不可计。 果然,当弘义和尚将李泰的意思向留守此间负责接洽的刘长安传达时,其人倒也没有加以反对,只是表示如此大笔的换购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 李泰这么善解人意,当然不会令其为难,即刻传信留守白水庄的刘珙北行,代表渠盟与刘长安洽谈业务。 在双方都是诚意满满、各取所需的前提下,一笔交易很快就达成下来。 渠盟负责提供五万匹帛与等价的粮物,雕阴刘氏则提供等价的牧区物产,约定月底之前完成这笔交易,检验结果成效如何,再进行下一笔资货交易的商讨。 这一批粮帛,甚至都不需要另作筹措,因为本来就是要在秋前运赴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