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蜀主将起先所奉行的就是这样一个策略,正是因为走不通,所以才发生了在成都城内大肆屠戮这样一个让蜀人群情激愤的行为。
听到唐瑾这一番话,李泰不怒反笑,旋即便望着对方笑语说道:“那么依唐尚书所见,我又应该着何新词以献上?伐蜀之计,我进言不只一二,尚书或闻,或不与闻。但今魏安公所为,实非我献策需行。
方今蜀人群起反我,岂献策者虑之不及所致?一人计短行拙,百人难补其错。唐尚书可知,我今日缘何于此待见两位?伐蜀暴行,南人侧目,忿怨并不止于巴蜀,江陵亦多群众惊惧远我!”
讲到这里,李泰脸上的笑容便逐渐敛起,指着湖泊当中所停泊的那些船只成品或半成品沉声说道:“北人胜骑,南人胜舟,前者因于南国祸乱,我强使军伍得据汉口诸渡,使国得以尽拥汉沔之地。
江陵君臣虽然割地贿我,实则内存不忿。据地之初,即以舟师挑衅,所趁者无非我舟师不壮。公等安坐关中,不知边野凶险,更不知边中军士枕戈待旦、不敢深睡!
今魏安公作孽于蜀中,却使下游惊惧胆寒,尤其江陵更加士民侧目。自此以后,江畔必多挑衅,使我不能安寝。所以急造舟舰,以备不虞。诸位以此问我,我尚且不知明日南北交战与否,蜀中安危更何以计量!”
唐瑾听到李泰这一番忿声,唐瑾顿时也沉默不语。对于他们这些国中群众而言,东南局面已经是尽付李大将军,区别只是小胜或者大胜,至于说因何致胜,他们并不清楚,东南局面又面对怎样的危困,那就更加不明白了。
如今单单蜀中的困境已经让中外府忧愁不已,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更加不敢再去倾听新的难关。
长孙俭也算跟李泰打过不少的交道,倒不会因为李泰突然聊起荆州的边防困难而不敢继续探讨问题,而他也在李泰这一番吐槽当中把握到其言语的重点,那就是对尉迟迥的不满。
毕竟按照李泰这一番逻辑,若非尉迟迥在蜀中大肆屠戮百姓,荆州与江陵之间的关西也不至于变得这么恶劣,以至于荆州总管府不得不勤修舟船、恶补短板。只看丹江口这一舟船基地的规模,倒也可见荆州总管府边防压力之大。
“太原公拓边服远、威震东南,此事内外咸知,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