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在刘平的建议下,做得很直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育制度的,另外一个部分则是兴建学校的。
制度上来说,孙乾在刘平的建议下,将所有学校分成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三个等级。每一级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级学习,大学通过考试之后自动获得秀才身份。有了秀才身份可以在日后的科举中略过县试这个环节,直接参加乡试。
除此之外,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将会分科。目前分为算学、律学、医学、工学和军学。
当然具体的条例还有很多,比方说多少岁是适龄儿童,家里有人读书的话官方给什么补贴之类的,写得很是详细。
然后就是兴建学校的这部分。如今的生产力水平,兴建太多学校没啥用。一来没有那么多人口,二来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极为奢侈的事情,哪怕有衙门补贴也不行。
按照计划,礼部打算在各县兴建小学,郡内兴建中学,在长安、武都和成都三个地方兴建大学。
长安那边是最简单,有之前刘平留下来的长安大学的底子在。所以在孙乾的计划里,先把长安大学落成,从社会上直接招收学生。至于各地小学和中学,就交给各地去办,明年至少要保证每个郡的中学建设出来,小学至少能够有两到三所。
所有学校的教习先生,由礼部和翰林院统一安排,俸禄待遇也从礼部的财政走。
当然了,礼部也并不是全部承担,各地还要给学校划分学业田,这部分礼部会负责管理,收入一部分归到各学校,一部分收归礼部。
“教习人手够吗?”刘平问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孙乾听到这里,笑着说道;“本来是不够的,但是现在翰林院不是多了不少人嘛?之前跟翰林院的诸位也都商量了一下,问题不大的。但是工科、医科这些的话,教习就完全不够了。还需要丞相想想办法。”
刘平点点头,道:“放心吧,某会解决的。还有其他的吗?”
孙乾看向了户部尚书皇甫嶐然后又看向了宋瑜,道:“还需要户部和工部的支持。”
皇甫嶐和宋瑜两个人都是刘平的人,自然没什么意见,孙乾说完之后,两个人就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