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乾也没必要,刘平不在意这个。
“聊什么呢?”刘平笑呵呵的问道。
“没什么,就是说今年参与科举的人数比吾等想象的要多一些。”孙乾回了话:“之前吾等大概预测了一下,以为顶多能有两千人,没想到两千八百多人。”
“某也没有想到。”刘平也点点头:“主要是没想到,其他地方还有这么多人来参加,比之前预计的至少多了三百多人。”
“地方上也挺多的。”孙乾笑了笑:“不过有件事还是要注意,质量上很难说了。”
刘平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考生质量应该是比不上之前那一场的。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之前两年各方势力都在搞科举,东汉原本固有的优秀的读书人基本上被割一遍了。
看一下今年这些来参加科举读书人的年龄就知道了。
百分之八十都在二十岁以下。要不是规定了最少也要十五岁才能参加科举,恐怕还得有不少想来练练手的青少年儿童。
很明显都是这两年才成长起来的。
“有还不错的苗子吗?”刘平笑着问了一句。
孙乾还是比较严谨的,回道:“目前都只是知道姓名籍贯,虽然有些人还算有些名气,但具体如何还是不太清楚的。”
高诱这个时候接话道:“某其实比较看好一人,此人名为向朗。乃是襄阳宜城人,师从司马徽。某跟他接触过几次,非常不错的一个人。”
“还有呢?”
高诱和孙乾两个人都看向了郑玄。
郑玄笑了一下道:“看某作甚?”
刘平也不理解,为什么两个人都要看郑玄。
孙乾见状解释道:“其实今年,郑师之子也参加了科举。”
“哦?”
刘平来了兴趣。郑玄有儿子这事儿他是知道的,还不止一个。印象中,郑玄成年的儿子里,最大的那个应该也二十出头了,好像是叫郑益来着。
“是益恩,想要试试,所以便让他去了。”郑玄说了一句。
这也是个好事儿。
其实刘平根本就不知道的是,如果不是他乱入,改变了历史进程,郑益早就死在了黄巾手里